“鸿雁传书”的典故如下:
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鸿雁传书“在先秦两汉时期的萌生。自《诗经》始,”雁由人们日常生活的“伙伴”,进而成为诗歌的托情意象,但没有“鸿雁传书”的影子。《楚辞》有4篇写到雁,屈原的《思美人》中有一句:“因归鸟而致辞兮,羌宿高而难当”。洪兴祖注曰:“思附鸿雁,达中情也”。
虽然,屈原自己并没有点明这只“传情”的“归鸟”就是鸿雁,虽然这只归鸟传达的也只是“情”,但是这已经足以启发后来者的思绪,距“鸿雁传书”不远了。
相传这一年,一群大雁往南飞,飞来飞去飞到了东高村东的大苇湾,这时已经天黑了,打前哨的大雁报告找到了宿营地,经考察,此处不失为不错的选择,于是头雁下令安营扎寨,大雁群就落在芦苇稀少的一块空地上,安排好放哨的小雁,大家开始歇息。
这大雁群里有一只老雁,行走江湖多年,经验丰富,警惕性很高。它即使睡觉也往往睁着一只眼睛张大着耳朵,环顾四周,一旦有风吹草动,它就赶紧招呼放哨的小雁、招呼大家都起来赶紧应对,真的有情况马上起飞,逃脱险境。
这不,老雁睁开眼来,抖抖翅膀,过去嘱咐放哨的小雁:你的责任重大,大家的性命都在你这里悬着呢。人是很狡猾的,你一定要提高警惕,别因为你的疏忽,让大家赔进性命去。
小雁听了,很不以为然,说,我又不小了,什么道理不知道,还用劳驾你老嘱咐?
老雁摇摇头,自顾去睡了。
东高村的猎手早已侦察到有一群大雁在这里歇息,这时扛来了猎枪,悄悄摆放好,装好火药,只等点火放枪。这些都被老雁想到了,它再次起来,要小雁和它一起巡查。小雁憋着一肚子气,突突嚓嚓跟在后面,故意弄出动静,猎人们已经隐蔽好,它们没有巡查到什么异样。小雁撇着嘴说,我是放哨的,发现情况是我的责任,你干嘛一次又一次找我的事?没有情况就是没有情况,你自己老了不能好好睡觉,折腾我干嘛?
老雁不屑于和它争吵,自顾去睡了。
然而东高的猎手真地很狡猾,他们过了一会,算计着有些大雁不容易睡着,在它们朦朦胧胧时故意弄出一点动静。老雁被惊醒了,又去喊放哨的小雁。这次小雁极其反感,动都没动一下,嘴里呜呜噜噜说着不好听的话,自己不怕困死就自折腾,别让别“雁”给你陪葬!
老雁没办法了,只好自己巡查一圈,看看确实没什么情况,又去睡了。
大半夜了,猎人们再次弄动静,这次大雁们都睡得死死的,一点反应也没有。猎人们知道时机到了,便开始擦着火镰石,去点猎枪上的火捻子。
这时,高度警惕的老雁猛地惊醒了。它大吃一惊,知道大雁群遭到了灭顶之灾。它想唤起大家,但已经来不及了,只好悲鸣着一冲飞天,躲过了灾难。与此同时,火药枪“砰!”的一声响,整个大雁群所在空地一片火海,除老雁外,大雁群全部丧生,无一幸免。
老雁飞走后,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分别去各个大雁群一一告知,因为“一”只放哨的小雁没有尽到责任,大雁群受到了“人”的攻击而全部遇难。
自此,为了牢牢记住这个教训不再重犯,大雁南飞时一会排成个“一”字,一会排成个“人”字,就是要所有大雁牢记,在宿营时不要有“一”点放松,时刻警惕“人”给予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