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肉
主要包括颈斜方肌,胸头肌,臀头肌,肩胛突肌等。含第1至第7颈椎的带骨肉,其一端与上脑相连在第七颈椎处切断,另一端在第一颈椎处切断,经剥离颈椎,抽出筋腱后剩余的部分。位于牛颈部,肥瘦兼有,肉质干实,肌肉纹理较乱,肉质较韧。最适宜制馅、炖制或煲汤。
2、牛上脑
牛上脑是牛后颈部位的肉,位于颈部上侧,脊骨两侧,肋条前。牛上脑肉肥瘦交错,而且比例比较均匀,其外层红白相间,韧性较强,里层色红如里脊,质地较嫩,适于熘、炒、氽等烹调手法。如清炖牛上脑、香煎牛上脑等都是用牛上脑肉制作的经典美味。
3、牛眼肉
是牛的一块肌肉,其一端与上脑相连,另一端与外脊相连。眼肉外形酷似眼睛,脂肪交杂呈大理石花纹状。由于肋脊部的运动较少,眼肉肉质细嫩,脂肪含量较高,吃起来的口感比较香甜多汁,不干涩。适合烹调:涮、烤、煎。
4、外脊
又称西冷。位于牛的背部,因运动量较少,肉质较嫩。适宜煎制、涮制,是制作牛排和涮火锅的上等原料。
5、里脊
又称牛柳。位于腔体内,是肉质最细嫩的部位,纤维走向一致。适合煎制、是制作牛排的上等原料。
6、臀肉
主要包括臀中肌,臀深肌,股阔肌膜张肌的一块净肉。位于牛的后腿部,其肌肉纤维较粗大。适宜炒制、适合垂直肉质纤维切丝或切片;也可制馅。
7、辣椒条
主要包括冈上肌。在前腿的肩胛岗上侧剥离下来的一块近似圆锥形的一块净肉,位于牛肩胛部,肉质细嫩有少量脂肪沉积,适合煎制、炒制、酱制。去膜后适于煎炒。带筋膜适宜酱制。
8、肩肉
主要包含牛的前肩胛部,前腿的上部,由冈上、冈下肌、前臂筋膜张肌,臂三头肌外侧头肌构成,牛肩肉的间隙脂肪含量较多,肉质鲜嫩。位于牛前腿部,由于它是经常运动的部位,因此肌肉发达、肌间筋多、肉质较坚实。适合炖、烤、焖等。
9、腹肉
主要包括背阔肌、腹外斜肌、肋间外肌等。胸腩腹肉上沿第1至第13肋骨头处切开,再将第13肋骨留痕切开后,含第1至第13肋骨留痕的一块净肉。位于牛腹部,肥瘦相间,肉丝纤维较粗,肉质稍韧。适宜炖制;去除表面肋条部分后适于溜炒,是清真特色菜扒肉条的最佳原料。
10、牛腩
主要包括腹内斜肌、腹外斜肌等。胸腩腹肉从剑状软骨与胸骨柄连接处切至第6肋骨头处,再将第7至第13肋骨头 处切开,然后沿第13肋骨留痕切开后,含8-13肋软骨留痕部分的一切净肉。位于牛腹部,外表面分别覆盖筋膜,肥瘦相间,肉丝纤维较粗,肉质稍韧。适宜炖制
1、牛颈肉 ,肥瘦兼有,肉质干实,肉纹较乱。适宜制馅或煨汤,比嫩肉部分出馅率高15%,适合做牛肉丸。
2、肩肉,由互相交叉的两块肉组成,纤维较细,口感滑嫩。适合炖、烤、焖,咖喱牛肉。
3、上脑,位于肩颈部靠后,脊骨两侧的牛肉,肉质细嫩多汁,脂肪杂交均匀,有好看的大理石花纹,口感绵软,入口即化,脂肪低而蛋白质含量高,适合涮火锅,可煎炸,炸和烧烤。
4、胸肉 ,在软骨两侧,主要是胸大肌,纤维稍粗,面纹多,并有一定的脂肪覆盖,煮熟后口感较嫩,肥而不腻。适合炖、煮汤。
5、眼肉,一端与上脑相连,另一端与外脊相连。外形酷似眼睛,脂肪交杂呈大理石花纹状。肉质细嫩,脂肪含量较高,口感鲜嫩多汁,适合涮、烤、煎。
6、西冷、牛背部的最长肌,肉质为红色,容易有脂肪沉积,呈大理石斑纹状。我们常吃的西冷/沙朗牛排就是用到这块肉。因为有脂肪所以煎、烤起来味道更香,口感也很好。
7、菲力、牛肉中肉质最细嫩的部位,大部分都是脂肪含量低的精肉。是运动量最少、口感最嫩的部位,常用来做菲力牛排及铁板烧。
8、牛腩 ,肥瘦相间,肉质稍韧。但肉味浓郁,口感肥厚而醇香。适合炖或配咖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