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缶,汉语二级字,读作缶(fǒu),亦作缻,按《说文解字》解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击缶。
2、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午”字,即“杵”。下面是“缶”的本体。“杵”是棒子,可用来制坯。“缶”又是秦乐器,“杵”可以敲击成曲。本义:瓦器, 圆腹小口,用以盛酒浆等;
3、盛酒浆的瓦器。大腹小口,有盖。也有铜制的。
缶是一种圆腹小口,用以盛酒浆的瓦器。
缶,读音为fǒu。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瓦器。所以盛酒。秦人鼓之以節謌。象形。凡缶之屬皆从缶。方九切。
说文解字注
(缶)瓦器所㠯盛酒。釋器、陳風傳皆云。盎謂之缶。許云。盎、盆也。罌、缶也。似許與爾雅說異。缶有小有大。如汲水之缶、葢小者也。如五獻之尊、門外缶大於一石之壷、五之瓦甒、其大者也。皆可以盛酒。秦人鼔之㠯節謌。鼔之錄切。擊也。韵會鼔作擊。李斯傳、廉藺傳、漢楊惲傳皆可證。象形。字象器形。方九切。三部。俗作缻。凡缶之屬皆从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