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清政府,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认为海军以很强大,不懂得海军需要不断投入、持续更新,大大紧缩开支
扩展资料:
战争影响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如下:
1、中日甲午战争是发生在1894年的中日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战败,被近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2、甲午战争前,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由于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本身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国内各种势力矛盾尖锐,因此日本制定侵略中国为最终目的扩张计划。
3、而同时期的清朝政府,在被侵略中开始了新一轮的洋务运动,妄求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办学堂、轻重工业、并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由于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政治制度以释放生产力,因此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4、日本和中国开战前,先通过侵占附属国琉球、中国台湾、朝鲜、以期一步步达到分解的目的。迫使清政府就范。而当时同为侵略者的各国列强,要么作壁上观,另一方面也想趁火打劫,再从清政府处捞点好处,对日本的行为采取默认纵容的态度。
5、在朝鲜战争中,清政府及李鸿章一味寄希望于美、英、俄等欧美列强调停,让日本撤兵。由于美、英、俄只是对日本表示“谴责”而已,并未采取强硬措施,加之日本灵活的外交策略,列强最后都采取了观望态度,于是调停均告失败,使日本人放心的为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