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犹太主义是对仇恨犹太人或犹太教的思想与行为的总称,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动机和表现形式。虽然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同属闪族,但通常反闪族主义指的是反犹太主义。剥削阶级仇视排斥和迫害犹太人的种族主义思想和政策。表现为反动统治阶级对犹太人的歧视、限制和隔离,乃至排斥、驱逐和灭绝。反犹太主义可上溯到古代。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在征服巴勒斯坦期间,对犹太人进行剥削和压迫,犹太人从此开始迁离故土,流散异国。
反犹主义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动机和表现形式,但是其中也不乏共通性和延续性,例如将犹太人视为“谋杀救主基督的人”,“贪婪、阴险”的民族,“企图控制世界”的集团,需对世界一切政治和经济问题负责的“幕后黑手”等。
反犹主义的思想和行为自产生现在导致了无法弥补的灾难性后果。欧洲历史充斥着针对犹太人的暴力行为,犹太人受到歧视、侮辱、压迫和屠杀,例如十字军对犹太人的掠夺与屠杀,15世纪末期西班牙对犹太人的彻底驱逐,19世纪和20世纪沙皇俄国多次泛滥的反犹浪潮。而反犹主义的最高潮则公认是1933年至1945年之间纳粹大屠杀,造成约600万犹太人死亡。
相比起犹太人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反犹主义”只能算一个新词——“Antisemitism”直到1873年才被德国记者威廉·马尔创造出来。但犹太人挨打和背黑锅的历史却远远不止这一百来年。确切地说犹太人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挨打和背锅的历史。 为什么整个“世界”似乎都在排斥犹太人?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动力推动他们将这种仇恨代代相传,以至于三千年岁月过后这种恨意依旧没有丝毫减退?这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整体上讲,反犹主义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于文化区别而针对犹太人进行的迫害,第二阶段是基于种族层面的反犹主义,第三阶段是脸谱化的反资本主义和反金融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第一阶段基本覆盖了十九世纪之前的漫长阶段,第二阶段是十九世纪至二战结束,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中期至今。
我们先从第一阶段开始讲,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提出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话术来给犹太文明下一个定义:犹太文明是一个寄生于各个国家之中的文明。 这种特质的根源我们可以追溯到犹太文明建立之初。在公元前13世纪前后,希伯来人的领袖摩西带领希伯来人进行了一系列的较量,最终脱离埃及,经西奈向迦南(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地区、加沙以及黎巴嫩和叙利亚的临海部分)建立属于希伯来人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犹太教得以形成。
世纪是犹太人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民族主义普遍上升的欧洲,被视为异己民族的犹太人遭受了一种新形式的迫害,即基于种族层面的反犹主义。从经济上来说,各国的犹太资本力量和当地的新兴资产阶级之间势必存在利益冲突,从文化上来说,基督教世界对犹太人宗教偏见依旧根深蒂固。而在政治的角度上来看,借助民族矛盾转移人民视线也是欧洲政府的传统艺能。希特勒只不过是将这种艺能“发扬光大”。 通过对外侵略来为民族主义寻找出口是一种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也是世界“国家阶层板结”的一个阶段,各国的势力划分进入到一种相对的平衡局面之后,发起战争的成本就显得格外昂贵,而对犹太人下手,“发动人民斗人民”显然是成本更低的一种选项。
20世纪上半叶犹太人迎来了一场浩劫。在纳粹的铁蹄下,种族层面的反犹主义被推上了一个高峰期,纳粹通过反犹法令的制定,在其占领区推行对犹太人的驱赶与隔离和1941年开始的“最后解决”对犹太人实行从经济、政治到肉体上的全面迫害,摧毁了欧洲大陆的犹太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