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对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认识(元杂剧西厢记完整版结局)

对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认识(元杂剧西厢记完整版结局)

更新时间:2024-12-14 07:56:42

对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认识

元杂剧一般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我们称之为大团圆结局。似乎,大团圆结局消解了元杂剧的悲剧意义,如《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动了天地,誓愿一一应验。甚至剧末,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做大官回来替窦娥昭了雪,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西厢记》中张生中了状元,有情人终成了眷属。这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供大家讨论。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这一点上来说,大团圆结局未必就是喜剧。窦娥本身就是个悲剧。窦娥是一个勤劳、善良、孝顺的好女子,面对张驴儿的淫威,丝毫不退步,就是在刑场也没有“大喊大叫”,只是诉说自己的冤情并发出三桩誓愿。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女子却被封建社会的腐败吏治残酷地杀害了,这是不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呢?所以说,《窦娥冤》大团圆的结局的背后则是一个悲剧,一个大大的悲剧。誓愿的显灵,窦天章的昭雪,张生的中状元虚设性很强,若去掉这一虚设情节,出现的将是真正的悲剧,这些虚设的情节的背后潜在的是众多的悲剧因素。

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情节呢?我想,多半是古人的创作习惯吧。古人塑造人物形象一般会严重脱离现实——好人十全十美,善、忠、义集于一身;坏人一无是处,奸、冷、绝融于一体,如忠臣与奸臣。窦娥、张生等人物形象是悬浮于现实生活上空的人物,这些人物往往都是现实人物的叠加,体现了文人的自我意识。文人的这种自我意识在元杂剧中很明显的存在着,就连目不识丁的李逵在元杂剧中也强说愁词。中国古代的大多文人创作又多遵循一种“苦难的终极必生幻想”的规律。所以元杂剧中本应理性战胜情感的悲剧,可是由于文人笔锋的一转,“情”战胜了“理”,悲剧意义似乎便削弱了。

元杂剧的大团圆结局,并不是元杂剧的独创,早在汉朝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就有了这种现象。刘兰芝和焦仲卿徇情后合葬,墓上“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他们的精魂化为鸳鸯,生时离散,死后团聚,朝夕相伴,情意缠绵。这种“完美”的结局,委婉的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忠贞爱情的赞颂和对他们被迫害而死的无限同情,反映了人们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爱情幸福的美好愿望。

元杂剧表演效果强,面对的常是普通的观众,演出于节日时的街道、庙会、宫廷等。这一切都需要调节好气氛、情节去迎合观众的审美心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给予观众的寄托,也反映了文人创作的乐观精神。

元杂剧的这种大团圆结局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明清传奇。如《牡丹亭》写小姐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由梦生情,由情生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她在梦幻中的爱情最终在现实中如愿以偿。

综上所述,元杂剧有悲有喜,无论是从文人创作安排上,还是从观念接受上,都具有中国特色。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