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
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略带反问的疑问句指出“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这样做是不可以的”的句子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在《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是:
古之人不余欺也。
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6. 《石钟山记》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
石钟山靠近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才发出洪钟一样的声音。
7. 《石钟山记》中,苏轼对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理由持怀疑态度,他的理由是: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更何况是石头呢?
8.《石钟山记》中写唐人李渤通过敲击不同的山石聆听声响深究得名的由来,李渤发现声音的区别是: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表现山石敲击后余音悠长的句子时:
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9.《石钟山记》中,苏轼对李渤看法更加怀疑,他的理由: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0.《石钟山记》中,苏轼夜游石钟山,到了绝壁下,他看到的景象是: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