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境界如下:
①“全牛”境界。庖丁在刚开始学习解牛的时候,“所见无非牛者”,在他的概念里,自己需要宰杀的是一头“牛”,而非一头其他什么动物;是一整头牛,只要把它杀死就可以了。这是“目有全牛”阶段。
②“非牛”境界。过了三年,庖丁的眼中看到了更多的细节,在什么部位用刀才可以将牛杀死,要用几刀才可以将牛杀死。这个时候,庖丁不再以把牛杀死作为目标,而注重留意宰牛的部位。这是“目无全牛”阶段。
③“无牛”境界。十九年之后,庖丁解牛的技巧突飞猛进,达到一种非常高的境界:一者可以不用眼睛看牛而直接用精神运行,二者用刀时能顺利地避开骨头和筋脉连接的地方,三者可以在宰牛的过程中表现出合乎音乐的节奏。只听见解牛之刀哗哗作响,牛皮与肌肉、肌肉与骨头、骨头与筋脉便一一分离,如土委地。这是一种“游刃有余”的至高境界。
庖丁经历了技法之初级境界、看本质之中级境界和自然不特意之高级境界。
刚开始注重学习的运用和掌握,然后对学习有深刻的理解,最后达到心智和技术的结合,能够直接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