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功先生说,人文精神的内涵是综合的、全方位的,很实在、很具体,是一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它应当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精神世界、价值观、人生观等等。学校教育既包含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也包括以人为本的精神塑造即人文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各国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怎样协调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更是面临这样一种严峻形势。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又要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今天的人文教育面临很多崭新课题。尤其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上海这座城市“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的追求目标,更需要我们以卓越的城市精神塑造新时代的上海人形象:海纳百川的胸襟,追求卓越的理想;自强不息的意志,敢为人先的勇气。诚信公正的操守,戒骄戒躁的品格。浪漫时尚的气质,天人合一的情怀。可以说人文精神展示的是一个民族健康的灵魂。
但是,教育界当前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怎样让学生心中把现代文明与传统美德融合起来,塑造新时代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品质的人文精神?
知识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它是人生命以外的东西,通过灌输就可以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但精神的塑造是人性的,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是一种历史的积淀长期而形成的文化传统,只能通过引导、影响去激发、去塑造。
人文主义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具有反封建反神学的进步意义。它否定了神的学说,倡导人的作用,主张追求现世的幸福。人文主义倡导“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个人的意志、利益与欲求作为人自身观察、思考与判断万事万物的价值标准或是非尺度。
但是这种思想却掩盖了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带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