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宋孝宗赵眘父子猜忌在历史上是怎样记述的(孝宗赵眘是赵匡胤的第几代子孙)

宋孝宗赵眘父子猜忌在历史上是怎样记述的(孝宗赵眘是赵匡胤的第几代子孙)

更新时间:2025-01-08 00:10:15

宋孝宗赵眘父子猜忌在历史上是怎样记述的

宋孝宗赵眘是宋太祖的七世孙,36岁时被立为太子,同年登基。孝宗可谓南宋最有作为的君主。他为人勤政,节俭,且不甘偏安,力图恢复中原,同时改革内政,希望重振国势,高宗时弥漫朝野的妥协求和之风曾一度有所扭转。然而,面 对高宗的处处牵制、主和派的极力阻挠、主战派的人才凋零等内外不利因素,孝宗深感力 不从心,中兴大业最终不得不付之东流。

孝宗赵眘的皇后郭氏共生四子,长子死后,孝宗认为次子庆王的秉性过于宽厚仁慈,不如。三子恭王“英武类己”,于是册立恭王赵惇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宋光宗。赵惇入主东宫后,勤奋好学,一举一动都严守礼法,对孝宗更是恪尽孝道。赵惇就这样小心翼翼地做了十几年孝子,可是他年过不惑时,父亲却依然身体康健,而且也没有将皇位传给他的意思,于是心中很是烦恼。

一天,赵惇终于捺不住性子了,向 孝宗试探道:“我的胡须已经开始白了,有人送来染胡须的药,我却没敢用。”孝宗何等聪明,他立刻便听出了儿子的弦外之音,回答道:“有白胡须好,正好向天下显示你的老成,要染须药有什么用!”太子碰了个软钉子,更加摸不清父亲的意思,只得求 助于太皇太后吴氏(高宗的皇后)。

太皇太后便开始向孝宗暗示,早点传位给太子,但得到 的回答却是太子还须历练。淳熙十四年(1187年),81岁高龄的高宗驾崩,孝宗悲恸欲绝。对高宗的禅位之恩,孝宗一直心存感激,加上自己已年逾六旬,对恢复中原也深感力不从心,便表示自己要为 高宗守孝3年。

赵惇终于盼到了禅位大典,登基为帝,是为宋光宗。孝宗退居重华宫,而登上了帝位的赵惇,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觉得自己终于没有必要装出孝子的模样来讨孝宗的欢心了,心中不由大快。不过在即位之初,赵惇还不敢造次, 依然仿效孝宗侍奉高宗的先例,每月4次朝见重华宫,偶尔再陪孝宗宴饮、游赏。

孝宗以 为自己能像高宗那样颐养天年了,但不久,赵惇便找借口不来了,父子二人逐渐产生隔阂。不久,赵惇立独子赵扩为太子,孝宗表示反对,说这孩子天性懦弱。这让赵惇感到 恐惧和不安,在他看来,父亲不仅对太子不满,甚至对自己的皇位都是潜在的巨大威 胁。

这种恐惧感逐渐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终于导致了赵惇无端猜疑和极度偏执 的症状。绍熙二年(1191年),李皇后趁赵惇离宫之机,残忍杀死了情敌黄贵妃。次日,太子赵 扩主持祭祀天地的大礼,仪式进行中突然狂风大作,继而大雨倾盆而下,祭坛上的灯烛燃 起大火,祭祀被迫中断。

这一幕让正处于极度伤心中的赵惇受了惊吓和刺激,“心病”加重,不仅不再去看望父亲,迩经常不理朝政。不久孝宗逝世,赵惇连丧事也不肯主持,根本不相信孝宗已死,以 为这是一个篡夺自己皇位的圈套。他每天只是待在深宫中喝酒,时刻担心遭人暗算,佩剑和弓箭从不离身。

就在这位皇帝终日提防自己已经死去的父亲暗算自己的时候,其皇位却已经被他的儿子赵扩悄悄取代了。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