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为什么许多画家如梵高 作品在死后才会出名(梵高生前最后一幅作品是什么)

为什么许多画家如梵高 作品在死后才会出名(梵高生前最后一幅作品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5-01-14 05:25:22

为什么许多画家如梵高 作品在死后才会出名

本人因为爱好艺术,所以经常会和一些艺术家及画廊老板聊天,个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由如下原因:

首先,艺术需要数年的积累,不仅是技巧方面,还有人生阅历等等,所以当达到一个高度的时候,往往艺术家的年纪也大了。

纵观古今中外,除了个别天赋异禀,其余的艺术家都是到了晚年在艺术方面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点,在中国传统书法和国画方面特别明显。

比如吴昌硕先生,是近70岁到上海时才真正出名的。


而他的石鼓文,是任西冷印舍2年后,70岁以后才有了自己的风格。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下吴昌硕临石鼓文的故事。

年龄问题无法避免,比的是谁的身体更健康,如果能熬到一定年纪,作品又有自己的风格,一般会获得一定的知名度。否则,像梵高这样的还好,起码去世后被人熟知,谁知道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呢?

其次,艺术需要圈子,需要大佬提携

大家都知道圈子的重要性,但是想进入圈子可不是那么简单的,进艺术家的圈子就更难。谁会闲着没事去提携新人,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前文说到吴昌硕,除了自己努力之外,任伯年的赏识是必不可少的;还有齐白石,到了北京之后先有陈师曾提携,不行,不被人认可,后来是徐悲鸿鼎力支持才出名的。

话说,幸亏吴昌硕和齐白石两位大师身体好,高寿,要不然我们现在还真不一定能欣赏到那些传世作品。

第三,科班出身的重要性与家庭背景

接上文,有的朋友说了,徐悲鸿先生成名比较早呀?

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三点,其实和第二点稍微有点重合,就是科班出身的重要性和家庭背景。

徐悲鸿先生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是人家父亲是私塾先生啊!大家别小看私塾先生,在那个年代,已经是非常厉害的存在了。然后徐悲鸿先生也非常争气,20几岁便考入大学,随后去日本和欧洲留学,所谓开挂的人生大体就是这样吧,回国后任教,本来交际圈就很广,回国后直接晋升为画坛大佬。



近代赵无极先生,不仅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也有留学背景,关键是家里有钱,不愁吃穿(当然我们不敢否定先生的努力)。

再看看梵高,穷的靠弟弟接济,画画的颜料都买得起,你让他怎么出名?

第四,艺术需要营销。

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中西两位大家,毕加索和张大千,两位即是艺术大师,也是营销大师。

毕加索是西班牙人,刚到法国的时候籍籍无名,一幅画也卖不出去。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雇一些人到画店去逛,离开的时候故意问老板:

“请问,你们这里有毕加索的画吗?”“没有,谁是毕加索?”

“请问,哪里能够买到毕加索的画?”“又是毕加索,我不知道”

“请问,毕加索到巴黎了吗?”“我不知道,毕加索到底是谁呀?”

不到一个月时间,整个巴黎大大小小的画店老板的耳朵里都灌满了“毕加索”这三个字。

这个时候毕加索再带着自己的画出现,所有的画店老板都要进一些来卖,这一招让毕加索名利双收。

张大千先生走的是高端路线,张大千一生所收徒弟众多,登记在册者据统计有126人之多,其中,有专门画家亦有社会名流。
要知道,张大千去敦煌写生,是乘军机去的,人脉之广之高端可见一斑。

最后,有时代的原因。

以前不像现在,不要说互联网了,就连电话和交通都成问题,自然消息闭塞。现在多好,自己画张画,可以发到网络媒体上,也可以办个人画展,也可以在某宝上开店售卖,但是以前不行啊!

还有,二战这才结束多长时间?以前人们能吃饱了就不错了,普通大众哪有闲工夫去欣赏艺术,所以,艺术的繁荣和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艺术之路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很多条件来支撑,天赋,努力,资源,缺一不可。

真正的艺术家为了艺术愿意奉献自己的毕生,比如梵高。很多艺术家可能本身没想过要在历史上留名,只是纯粹因为热爱。

看到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良久,很想说几句自己的一些想法。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艺术欣赏观点,如果一位艺术家的创作审美异于同一时期的大众审美(即主流审美观),难免造成不被多数人认可的情况。另外,艺术创作有个人的主观意识引导,如果个人的创作动机不被人理解、赏识,难以与鉴赏者达成共鸣,那艺术作品不被人接受属于人之常情。这样的情况下,只能漫长的等待,在历史的长河里遇见知音。

很多艺术家具有超前的前瞻性,具有革新精神,当初莫奈的《日出 . 印象》,一发表,受到各界大佬的讽刺与挖苦,而今,《日出 . 印象》这幅作品,却成为了美术史上印象派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新颖创新的作品,刚问世时总是争议不断,不过我们要相信,真正的艺术会在时间的沉淀下焕发出自己的魅力。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