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内容为什么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董仲舒篡改了哪些儒家思想)

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内容为什么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董仲舒篡改了哪些儒家思想)

更新时间:2025-01-14 04:47:47

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内容为什么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

董仲舒的新儒学核心内容为何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这是由儒学的核心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当然还需董仲舒思考加工,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看下原因:

第一,儒家的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思想并不是新发明的思想,而是自古有之,它是指人与自然万物相通,相互感应。也是儒家学说的源头之一,或者说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见于文字的最早天人感应思想是儒家六经之一《尚书·洪范》中“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晰,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

儒家把天灾异象与君主执政联系在一起,孔子曾说过:“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意思很简单,出现灾情了,与君主执政失德脱不了干系。

此种类似言语,多次出现在《春秋》中,而《春秋》是儒家经典学说,是孔子修订的。这也就是说《春秋》着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最早的天人感应思想孔子将它引入到儒学思想中,形成儒学的思想核心之一。

第二,董仲舒的继承。在《史记·儒林列传》中记载“董仲舒……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说明一点,董仲舒很好地继承了《春秋》中天人感应思想,而且加以发展。这是董仲舒确立并加以改造和发展的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是他对于儒学传承的发展。

第三,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制度的政治理论。此思想也是历来已久,早在夏朝时就有明确记载,同样是《尚书》中有载“有夏服天命。”在先秦时期,君权神授思想一直存在,这是有经济政治决定的。周代的毛公鼎铭文有载“丕显文武,皇天宏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天命”。到秦朝最好的证明就是秦始皇的玉玺,上面那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故从古到今(汉朝),所有的君主都承认权力是上天赋予的,或者说他们都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保证统治的合法性。而董仲舒学说的核心必须要围绕这一点,因为他的学说之所以被统治者承认,此点异常重要。

第四,时代需求。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之所以是董仲舒的核心思想,还有一部分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董仲舒是西汉人,汉王朝是大一统王朝,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此时君主维护统治除了政治经济法律等措施外,最重要的就需要确保君权是神圣的,是上天赋予的。

西汉初期特殊的政治形态需要强化君权,西汉的郡国并行制使君权得到削弱,在此背景下强调君权神授,是帝王的需要,也是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而天人感应其实是给君主上了一套无形的枷锁,君权虽然神授,但君权不能肆意为之,这也儒家思想历来所注重的核心之一。

第五,汉武帝的需求。董仲舒的思想集中体现是在与汉武帝的天策三问中,通过与汉武帝的问答,董仲舒了解汉武帝的所需,是需要长治久安之道。是现有武帝的问,才有董仲舒的答,这就说明一点,董仲舒的答案就具有针对性的。

董仲舒本身就是儒学家,故他的答案离不开儒学思想的核心。“圣王之继乱世也,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而崇起之。”

总之,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是其核心,是因为对传统思想吸收与时代背景的分析。君权神授是确定君主权力的合法性,而天人感应可以看作是制约君主那无限的权力的。而这就是古代两千多年帝制的理论依据,缺一不可。





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认为天是最高主宰,皇帝代表天的意君临天下,受命于天而进行统治,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

天人关系说先秦时就有之,但董仲舒杂揉诸家,加以发展,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和对自然现象的比附来详尽论证,将这个学说发展成为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认为《春秋》一书记录了几百年的天象资料,所以后世灾异要以《春秋》为根据来解释。他通过援阴阳五行学说解《春秋》考察其中与天灾人事的联系, 从而建立起“天人感应”学说。“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董仲舒天人关系的核心。

董仲舒认为有“天命”、“天志”、“天意”存在,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天者,百神之君也。”、“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天有着绝对权威,人为天所造,人副天数,天人合一于是天命在论证君主权威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把君权建筑在天恩眷顾基础上,君权乃天所授。人君受命于天,奉天承运,进行统治,代表天的意志治理人世,一切臣民都应绝对服从君主,“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春秋繁露·玉杯》)从而使君主的权威绝对神圣化。这有利于维护皇权,构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这就使得臣下有机会利用灾祥天变来规柬君主应法天之德行,实行仁政;君王应受上天约束,不能为所欲为,这在君主专制时期无疑具有制约皇权的作用,有利于政治制约和平衡。

“天人感应”为历代王朝帝王所尊崇,影响深远。天人感应对皇帝的警策作用,据《汉书》、《后汉书》记载,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光武帝等几个皇帝,在出现日食、旱灾、蝗灾、洪灾、地震等灾异时,都下罪已诏。后世帝皇逢灾荒年实行免租减赋、开仓赈灾等措施无不深受天人感应的影响。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