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区别(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有什么异同)

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区别(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有什么异同)

更新时间:2025-02-02 12:01:43

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区别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孟子思想的核心则是“人人皆可为尧舜”,孟子有言“君不肖,则易之”。

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二者侧重明显不同.孔子提倡个人的仁,然后再推己及人,而孟子则是游说君主,实施仁政,认为人人都有仁心,只要发扬出来,就可以使天下安定。

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是以德治民,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为政以德”孔子在政治上还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可以通过“损益”旧法,实现历史的不断发展。主张维护“周礼”,社会贵贱有“序”,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孟子主张唯心主义的性善之说,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要求人们通过修养,使善良的品质发扬光大。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在政治上倡导“仁政”,主张“政在得民”,与孔子的“为政以德”一样,反对苛政,但孟子提出了更激进的“民贵君轻”观点。

二人思想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洒脱与压抑

相比于孟子,孔子生活的年代还是更古朴些,所以带有原住民的淳朴和洒脱。比如,“君子坦荡荡”。

而孟子生活的孔子之后,他的思想危机意识很强,因此也就给人以紧张、压抑之感。比如,他著名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善恶问题

孔子不说善恶,不说但并不等于他不了解人性。孔子在对待人性时,提倡仁,就是要人们有仁爱之心,互相关爱,帮扶,砥砺前行。

而孟子从开始就提出人性本善,比如他说“人性之善,犹如水之处下也”。很显然,孟子认为善良就像水向下流一样,是人的本性。

3,心灵成长方式

孔子的心灵成长是不断发展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可以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这个过程是不断生成发展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生阶段都在不断变化和提升。

而孟子的心灵成长只有一个目的,即养浩然之气,虽然目的很好,但却不是动态的,孟子的浩然之气更多的是通过内在的静修和保养正义之气来体现。

一个动态攀升,一个静止观照,明显是不一样的。

4,对待礼的态度

孔子对待礼的态度,一直主张克己复礼。态度是开放的,是想恢复周朝的礼制和社会秩序。他希望每个人都遵循周朝传统的礼仪和道统,通过礼制,建立一个人人安乐祥和的理想社会。

而孟子认为过度“礼”有些不符合时代,当礼仪过于繁琐臃肿,就会束缚人的自由和发展,甚至有些掌权者会打着道德礼仪的名义,去做一些重利轻义的罪恶之事。因此孟子反对过度的“礼”。

5,保守与激进

孔子的思想总体上还是保守的,不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实现政治治理,而是希望通过仁治和德育来实现社会大同,主张以带有软实力的文化和德性来使他国臣服,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而孟子的社会主张带有革命性,相对激进。因为孟子所处的时代,社会更加动荡不安,战国七雄打的正厉害,都想着合纵连横,消灭彼此。长年征战的后果就是,民不聊生,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挣扎在死亡的边缘。孟子见到这些,内心肯定激动,因此他希望通过更具革命性的武装力量,改变现状,为民请命。

结语:

从以上几点我们看到,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有很多不同,但有一点,在今天看来,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希望世界变得更好,都想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和思想主张,改变现状,进而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富强统一,让人民变得更加幸福和安康。他们都不希望,在美好的清晨,一睁开眼就看到尸横遍野的悲惨局面。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