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杰(1548—1581),字翰川,又字世秀。明嘉靖年间泗州招贤(现江苏盱眙县鲍集镇戚嘴村)人,升迁吏部尚书。终因“巧添三点易圣旨,天官赐福救灾民”而受到西宫娘娘翅翼阴谋迫害,蒙冤而死,年三十三岁。泗州城建戚公祠,盱眙管镇建天官庙,祀奉戚杰,明清两朝常年香火不灭,直到民国时期。
戚杰,生于公元1548年卒于1581年,字翰川,明朝泗州招贤人,今盱眙县鲍集镇戚嘴村人。因时任明朝嘉靖年代的吏部要员,而吏部要员当时人们都称之为天官,这便是戚天官的来历。
少小勤学荣登进士榜
戚杰从小家境状况较好。其父戚昂做过多年的地方官,一生廉洁清明;他重视孩子的教育,对戚杰的要求极为严格,无论是言行举止行为习惯,还是看书学习,都予以正确的教育、引导。他从小就表现出一种非凡的天赋,接受知识的能力很强,学习勤奋、刻苦,常常挑灯夜学,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嘉靖四十三年,年仅16年的戚杰便中举,第二年又中进士。
忠贞不渝娶回双目失明妻
学习成绩优异,相貌出众,一表人才,可谓才貌双全。儿时与本地花氏定亲,成婚之前,花氏却因病双目失明,花氏父母主张解除这门婚约、终止这门亲事,而戚杰信守承诺,反过来做花氏父母的思想工作,推心置腹地说:“夫妇,倫匹也。不要,彼将安归?”最终将花氏娶为妻子。此事在当地广为传诵,成为美谈、佳话。
才华出众升至朝廷天官
举人、进士的身份,具有丰富渊博的学识,加上为人处事的方法大度,为官廉正和较强的工作能力、魄力,使戚杰飞黄腾达,不到而立之年就官至吏部员外郎,很快又升至吏部郎中,吏部考功郎。当时吏部权力较大,凡吏部的要员,都统称其为“天官”。
情系于民惨遭西宫陷害
戚杰身在朝廷、心念平民,经常访民问苦。一年南方大旱,戚杰微服私访,视察民情,到达泗州,眼前的情景让他甚感吃惊:大旱之年,田地庄稼干枯,颗粒无收;路上到处是面黄肌瘦、逃荒要饭的灾民,路旁饿殍随处可见,而苛捐杂税却有增无减,民不聊生。
戚杰返回后立即奏明嘉靖帝请求皇上开恩,免除泗州三年皇粮,并赈灾当地百姓粮草万担,否则,因饥饿而亡的百姓会更多。不想,得宠的西宫娘娘,心怀诡计,从中作梗,皇上以“国贫库空”为由,没有准奏。
时不多日,西宫娘娘欲回四川故里游玩。为了在家乡人面前摆威风、风光一下,以迎合家乡人的喜爱,西宫娘娘绞尽脑汁、耍尽伎俩地在皇帝面前说:四川遇大灾,请皇上下旨免皇粮三年,再赈灾粮草万担。皇上不依,她便先卖弄矫情,看一招行不通,又哭闹耍赖,结果皇上轻重不辨,青红皂白不分,耐不住她的软钉硬磨,答应了她的无理要求。圣旨下至史部,戚杰看到后十分恼火,大声说道:“泗州天灾地荒,倍征捐税;四川连年丰收,却免税赈粮,岂有此理?”为了拯救大灾大难之中的泗州广大百姓,戚杰置生死于不顾,毫不犹豫地当即提笔将圣旨中的“免四川朝粮三年,赈百姓粮草万担”中的“四川”二字各加上三点,成为“免泗州朝粮三年,赈百姓粮草万担”。圣旨传到泗州,万千灾民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西宫娘娘很快得知此事,到皇上面前大哭大闹,奏诉戚杰犯下易旨欺君之罪。皇上听后勃然大怒,当即下旨处戚杰死罪。戚杰明知死罪,却为伸张正义而视死如归,从容跪奏:“万岁,易旨之罪,理当问斩,臣死而无怨,只是臣有一言如骨梗在喉,今日当着满朝文武,不得不说分明。泗州遭灾,田地荒芜,百姓受难,生灵涂炭,皇上置之不顾;而四川丰稔,人畜兴旺,皇上反免税赈粮。一方是缺粮断炊,生命垂危;一方衣足饭饱,受之有愧。”说罢,起身取下乌纱准备伏刑。见此情景,满朝文武忠良无不感动,纷纷下跪为戚杰求情。皇上慑于戚杰在朝中的威望,又自知理亏,才免了他的死罪。
然而,戚杰却因此与西宫娘娘结下了不解之仇。一次,西宫娘娘有意邀请戚杰对弈,下了大半天,她感到棋技不如戚杰,而恼怒,便盘算对策,加以陷害。这里忽然刮起一阵微风,西宫娘娘乘势一抬手,长袖一下将棋子扫落到戚杰那边的桌下,戚杰弯腰拾棋,西宫娘娘一下用脚踩住了他的手,并故意大声说道:“无耻!”拂袖而去。回宫后,在皇帝面前大哭大闹,以“风吹棋子落,调戏娘娘脚”为名,要皇上为她作主,定戚杰的死罪。戚杰自知大难临头,回家安顿家小后,准备自去伏刑,而家人据理力争,不让他去。就在这时,御林兵已经将天官府围住,戚杰感到此劫难逃,又不愿受辱,便吞下自己朝服上的金钮扣,坠金而亡。
“天官赐福”乡亲敬奉有加
戚天官蒙冤而死的消息,传到泗州,民众悲痛万分。为了悼念戚天官,缅怀他的大恩大德,百姓自发在在泗州城西北约45里处,即盱眙县鲍集镇何岗村天官井西北五六里处建了一个特大的坟墓,后来又将花氏与其同墓并葬,并以巨大的黑漆棺材厚葬。经历四百多年的风雨吹打,现在那巨大的墓体仍远比一般的坟墓要大许多。
“多亏戚天官的易旨赐福,否则,我们的祖先早就被泗州那年大旱饿死,那会有我们的今天!”当地村民至今无不感激戚天官;不少家庭盖新房和过年时,都要贴上“天官赐福”几个红纸大字,以缅怀天官恩泽,祈求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