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预售到手价不一定是真实的到手价,因为商家可能会在预售时虚高价格,再在双十一当天打折后算出所谓的“到手价”。此外,还存在一些商家在双十一当天涨价的情况,导致实际到手价远高于预售价。因此,消费者应该在购买前仔细比较价格,选择可靠的商家,以及注意是否有其他优惠活动,才能真正获得实惠。
双十一预估到手价不一定是真的到手价。
双十一预估到手价是筹齐所有优惠的价格,个人不一定能达到,消费者要留心商家的促销规则,了解各种优惠措施是否有“门槛”限制、适用的产品品类和范围、能否叠加使用以及售后服务措施等。
对于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标识不清以及明显存在不公平格式条款的,建议慎重选择,以免事后产生纠纷。消费者购买预售产品的,还要明确预付款和尾款的支付时间及金额、商家的发货时间、双方的违约责任等重要事项。
建议消费者在“剁手”前先清理家里的“存货”,按需补货。对于化妆品、保健食品、粮油调料、休闲食品等限期使用的商品,更要杜绝冲动消费,尽量少囤货或者不囤货,防止很多囤货还未拆封就已经过期,既是给自身财产造成损失,也是对有限社会资源的浪费。
“双十一”低价不可迷信
“双十一”是商家历时多年打造的“促销节”,线上线下市场笼罩在“巨惠特卖”“全年最低”“限时抢购”“爆款秒杀”的宣传迷雾当中,给消费者形成“买到就是赚到”的心理预期。
但实际上,消协组织多年的价格监测和消费者投诉显示,一些商家“双十一”促销价格未必真实惠,有的商家使用的是“先涨后降”的套路,有的商家设置各种花式“买赠”,实际到手价格与平时并无差别,甚至还可能会是全年最贵。
对此,中消协提醒消费者不可迷信“双十一”的所谓“价格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