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究竟缘何而“悲”,其“满目”所“悲”究为何事?
一、携家飘零:身世遭际实可悲。首联一开篇,诗人即云“满目悲生事”,直接点明所“悲”之因在于“生事”。生事,表面之意不言而喻,指的是谋生之事,后之《发秦州》诗亦有:“我衰更疏懒,生事不自谋。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明确点出“无食”、“无衣”,生活无以为继的悲愁。
二、满目秋景:触目所见惹人悲。秦州位于今天的甘肃天水一带,诗人行至陇山就不由得心生怯畏,犹豫徘徊不敢向前。
三、战事未平:生民国事皆可悲。诗人一路向西跋涉,还要一边不停地“问烽火”,“问烽火”三字又向读者透露出新的信息。这首诗说明“烽火有报平安、报警两种”,而这时期老杜是经常留心看烽火的。老杜此来,正值秦州一带受吐蕃威胁之际,无时不在遭受“掳掠杀伤”、“转死沟壑”之忧,因而在西行途中提心吊胆,随时注意前方是否有战事发生。
由此可见,“‘悲’字乃一篇骨子”(《读杜诗愚得》卷五),诗人所悲的不仅是自身的穷愁潦倒、进退失据,更是其一贯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的表现,是对战火之中民不聊生的悲悯、悲愤与悲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