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著名论题,它探讨了名与实的关系,以及概念与实体之间的关系。
白马非马这个论题出自《公孙龙子》,其中公孙龙提出了“白马非马”的论点。他认为,“白马”和“马”不是同一个概念,因为“白马”具有颜色属性,而“马”则没有。这个论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从哲学角度来看,白马非马的论点主要探讨了概念与实体之间的关系。公孙龙认为,“白马”是一个具有颜色属性的实体,而“马”则是一个没有颜色属性的实体。因此,“白马”与“马”不是同一个概念。这个论点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于概念和实体之间的关系的探讨。
白马非马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哲学命题,由战国时期的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
这个典故来自《庄子·齐物论》。故事说的是,有一天,公孙龙骑着一匹白马来到城门口,守门的士兵却挡住了他,说不能骑马进城。公孙龙便与士兵展开了辩论。
公孙龙认为白马并不是马。他解释说,“白”是颜色,“马”是用来描述形状和功能的,而颜色并不是形状和功能的一部分。因此,“白马”和“马”不是同一个概念。
士兵则认为白马就是马。他说,“马”这个概念包括了所有的马,无论是黑色的、白色的还是黄色的,都叫马。
公孙龙则反驳说,如果“马”这个概念包括了所有的马,那么“白马”这个概念也就包括了所有的马,如此一来,“白马”和“马”的概念就是一样的了,这显然是矛盾的。
最后,守门的士兵被公孙龙的辩论所折服,放他进城。这就是“白马非马”的典故。这个典故强调了逻辑学中的概念区分,即同一概念下的不同实例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并不是同一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