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的古诗解释(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古诗全部)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的古诗解释(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古诗全部)

更新时间:2025-02-23 02:55:47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的古诗解释

古诗原文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你就要离开家乡,奔赴万里之外的军营,通往金陵的驿路上,楚地的白云似乎也同你一样,渐渐地向西飘去。

长江两岸的春色留不住你的脚步,青青的绿草也在为你送行。

注释解释

李判官:诗人的一位朋友,任判官一职。

润州:州名,在今江苏镇江市。

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事鼓鼙(pí):从事军务。鼓鼙,军用乐器。

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代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

楚云西:古代楚国地方的西部,这里指送别的所在。

行客:过客;旅客。

草色青青:形容草长得好(多用于形容春天的美景)。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诗人送朋友李判官到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去执行军务活动,深厚的友情无以言表,于是诗人创作了这首诗为朋友送行。

诗文赏析[搜索 国学梦 即可回访本站]

“万里辞家事鼓鼙”是说李判官将要辞别家人与亲朋好友,不远万里到润州去从事军务。诗人想要强调的,一是行人路途的遥远;一是行人履行公务的特殊性,是要去执行军务。这便暗含了诗人为他送行的原因和忧虑。因为古代交通工具极不发达,即使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也无非是北人骑马南人乘船而己。所以古代的分别往往不是意味着“西出阳关无故人”,便是意味着“人生不相见,动辄参与商”了。更何况李判官这次是到山重水阻的润州去“事鼓鼙”。诗人一再说明行人所去之地的遥远,这里又进一步暗寓着诗人为行人命运未卜而深深忧虑。

“金陵驿路楚云西”就是从地理座标系上为我们标出李判官所去之地的方位。诗里说金陵的驿路直通楚地之西。这里的金陵即润州,因为按照唐代行政区域的划分,润州也属于金陵的辖区。

“江春不肯留行客”一方面点出了这次送别的时间是春天,另一方面诗人又移情于物,抱怨那逝者如斯的江水和一年一度的春花为什么不愿意挽留远行客。

“草色青青送马蹄”,化用了“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意境,同时也是诗人与行者难舍难分的送行场面的真实写照。两位友人并驾驱马,踏着河畔青草缓缓前行。

全文句句、字字都倾注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忧虑与担心,以春天春草“不肯留”“送马蹄”的无情反衬出离别者内心的有情。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刘长卿)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注释] 判官:官名。之:往。润州:今江苏镇江。

行营:古时主帅出征驻扎的地方。

事:从事。

鼓鼙:古时一种军乐,事鼓鼙:这里指参与军事。

金陵驿路:从南京东去的驿路。

驿:旧时各地所设沿路传递文书的站。

楚:今长江中段一带。

前两句说,一路上不停地行走,虽然江南的春天没有留客的意思,但路旁浓绿的青草,却在微风中不住地摇摆,好似是为离去的马蹄而有点儿依依不舍了。 [浅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主意在一个“送”字,但诗人没有用华丽的词藻来着力写“送”,以表达自己难分难舍的心情。

而先用恭维的笔法,将对方能远离家乡,到江南从军,报效国家的高尚品质进行了赞颂。

“万里辞家”,说出离家的遥远,“金陵驿路”,说出转战的路途,尔后,三四两句“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江南这一带美景,依然不能留住你,你又要继续登程了,巧妙的是诗人在这里采用拟人的兵役法,把自己对朋友的难舍之情,化为青草对马蹄的依依不舍。

既生动,又形象,可以说,是全诗“送情”的高度概括。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