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本系山名,建县时以山命名。后人引用《说文解字》说:张目为盱,直视为眙,城建山上,可以眺远。
盱眙别称“都梁”,都梁的来历源于境内都梁山,山上盛产都梁香草(即泽兰)。自隋炀帝巡游扬州,在盱眙筑离宫——都梁宫以后,盱眙就有此别称。
盱眙,建县于秦。建县前,盱眙为淮夷之地。周初,伯益的后代在今盱眙县治北建立徐国,盱眙是其属地。春秋时,盱眙名为“善道”,属吴国。战国时,越灭吴,盱眙属越国;楚国东侵至泗上,盱眙改属楚国。建县以后,隶属关系多次变更,盱眙先后隶属过30多个郡、国、州、军、路、府、省、道和地区,现属江苏省淮安市。 盱眙地处要冲。楚汉之际,楚怀王一度在境内建都。西晋以后,临淮郡、南兖州、北兖州、西楚州、招信军和泗州等先后在盱眙设治。南北朝和南宋时期,盱眙曾升为郡、军。 盱眙的境域,东晋以后曾有过多次变动,明、清两代较稳定。民国期间,因析置嘉山县等因,县境缩小将近一半。建国后,县界也有三次变动。1985年,全县(新区划)面积2482.4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