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庭维修>灯具>

什么样的灯具最好卖(灯具哪个牌子最便宜)

什么样的灯具最好卖(灯具哪个牌子最便宜)

更新时间:2022-02-02 10:41:07

茫茫黑夜,人是离不开灯的,一盏灯,便是黑夜里照耀前行的引路工具。

优美华丽的灯具,既可以照明又可以装饰,它以独特的民族风格、特殊的美质和魅力以及独特的装饰语言,创造了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

宫灯、萝卜灯、老鳖灯、走马灯:行走江湖的制灯匠人

文‖君山 图‖网络

中原地区地处黄河流域,彩灯的发展更为悠久,种类更加复杂。早在新石器时代,随着火的使用,人类逐步开始群居生活,举火照明成为人们夜间生活的常态,后来陶器出现,人们制成了陶灯。

古代陶灯主要是指盛装灯油或者蜡烛的器皿,其底座是陶制材质。战国时期的灯具以青铜质为主体,多为贵族灯器。(君山老师写的有关行业匠人的文字倍受欢迎,想看看上次他写的美文,朋友们可点击以下链接欣赏:掸子没毛——光棍一条。关于鸡毛掸子,你了解多少?

由于陶瓷业的发达,各个窑口都有各具特色的陶瓷油灯。据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已有连枝灯、兽型灯、盒型灯及豆型陶灯。汉代人不会制作蜡烛,灯的燃料用的是植物油或动物脂膏。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元宵之夜,天上一轮皓月当空,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中秋之夜出门赏月,千里共婵娟,晚风拂面,合家团聚、共尝月饼、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灯本来是用来照明的,后来却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装饰品。

元宵节的张挂彩灯是元宵佳节的一大特色。在中原地区,元宵节又称灯节(中原地区俗称“正月十五”)。元宵节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悬挂彩灯,闹市区还要构建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赏灯成为一大民俗。

唐朝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诗中云:“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彩灯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神圣的地位,而节日里张灯结彩的情结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些富足家庭夜间需要娱乐,手工业者晚间劳作也需要用灯照明,这就拓展了灯的照明作用。在一些寺庙及祭祀场合、民间的家族祭祖、拜神、婚丧嫁娶等活动中都离不开灯的照耀。

而不同场合中灯的设计也各有特点,比如民间在佛前敬奉的灯具大都设计得比较简练、庄重、朴素、高大,以示佛祖高高在上,表达人们的景仰之情。此类灯具在造型上多采用吉祥文字组合或选用具有吉祥意义的动植物图案,以表达人们祈福的愿景。

随着人们对灯的需求,制灯人出现了,经过几千年的沿革,最终形成了一个较为固定的匠作行当——制灯匠人。

每年的元宵节前,是制灯匠人最为忙碌的时节,他们连明彻夜制作彩灯,将绘画、剪纸、图案、裱糊等艺术融为一体,制作出花样翻新、形态各异的各种彩灯。

匠人们制作的彩灯种类很多:

宫灯是用楠木、红木或紫檀木作边框,并雕刻成龙凤图案,配以彩画绢面和玉坠丝穗等,古朴典雅、富丽堂皇。

丝料灯是匠人在画绢前面镶有白色的玻璃丝,在灯光的照射下五彩缤纷,富有晶莹剔透感,让观众眼花缭乱。

夹纱灯是用纸画上彩色图案,再熔蜡于纸上,然后以轻纱夹住,显得色彩柔和,给人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

走马灯是利用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热能,使轮子转动,灯笼面上画有人物或动物形象(也有张贴剪纸的),灯面持续不断地转动,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灵动之感。

制灯匠人大多开设有手工作坊,根据客户需求,集中制作各种灯具,流水作业,扎灯框的专门扎灯框,粘糊灯罩的专门粘糊灯罩,削竹签的专门削竹签,绘图画的专门绘制图画,分工细致,徒弟们各司其职。老师傅就在场地内来回巡游,发现做工粗糙的立刻返工重做,绝不马虎。

为增加灯具的美观大方,制灯匠人还会把花鸟、人物、动物,或古代历史故事绘制在彩灯的表面之上,启迪人们的心智,教化人们向善积德。

制作灯具的作坊大多是前铺后店,每到冬闲季节,匠人们便开始为客户制作各种彩灯,或为富绅官宦人家定制不同的灯饰。中原地区的乡村,每到春节时便成立有各种民间娱乐活动的临时组织,由会首主持会务,安排春节期间的文化娱乐活动。

为了过一个热闹、祥和的春节,会首便到灯店里定制各式彩灯,有些彩灯上还会涂染上村镇龙灯会的特殊标识。

开封是古城,制作宫灯的历史较为悠久,许多制灯匠人具有制作宫灯的技艺,当然,为官宦之家制作宫灯可以获利更大。制灯匠人制作宫灯的方法主要有:

1.制作彩灯骨架。

先做立方体或圆柱体(即灯的基本形状),用弯曲的竹杆儿或竹皮搭成框架,衔接处用细线(或细铁丝)绑紧。

2.制作彩灯身架。

用几张白色或红色的普通宣纸,或者使用洒金宣纸,裁成符合灯笼骨架的长宽的尺幅,依次设计图案,或书法、或绘画、或剪纸均可。糊好灯身后,用窄条的仿绫纸(或纯绫绢)上下镶边,使其更为雅致。

3.配置饰物。

可用各种彩色饰品装饰彩灯。

4.制作光源。

如果把彩灯放在室内,灯笼里点燃蜡烛即可;如在大门前悬挂,可采用大型的油灯或蜡烛,光照效果更佳。

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在元宵节时,中原地区的乡村还喜欢在当街搭建“鳌山”,上面可以放置油灯,这些油灯有铁质灯、铜质灯、陶灯等。有些乡村为了省钱,就用白萝制成简易灯,内装食用油,称“萝卜灯”。一般来说,制作这些灯具的大多是乡村的匠人。

20世纪六十年代,中原地区农村演戏时,舞台夜间照明用的是油灯,这种油灯俗称“老鳖灯”,即在一个铁制的灯具中注满食用油,用粗棉线做灯捻,没有燃尽的油烟袅袅散发,在舞台上空形成一团云雾。

制灯匠人都是热心人,他们所从事的灯具制作涉及喜庆祝寿之类的庆典活动,所以他们大多有一副古道热肠,为人处世常有行走江湖之人的侠肝义胆。

灯具匠人最拿手、最赚钱的是制作宫灯、“走马灯”。在众多彩灯制作中,宫灯的成本最贵,“走马灯”最为惹人注意,惹人喜爱。

唐代诗人徐夤《咏灯》诗云:

分影由来恨不同,

绿窗孤馆两何穷。

荧煌短焰长疑暗,

零落残花旋委空。

几处隔帘愁夜雨,

谁家当户怯秋风。

莫言明灭无多事,

曾比人生一世中。

悬挂走马灯的家庭大都是富贵人家,高门大户,贫寒人家既没有这笔闲钱,也无这般雅兴意趣。因此,灯具匠人都以扎制彩灯、走马灯为赚钱手段,高档的灯具制作店铺也以制作此类灯具为荣。

制作匠人做的上门买卖,绝无制灯匠人游走乡村叫卖的。所以,制灯匠人对本行业自视甚高,客户必须上门定制彩灯,否则宁可没有生意而关门歇业,也不会沿街兜售自己的彩灯。

制灯匠人的手艺多为祖传,彩灯的制作是一个开放性的行业,故其收授徒弟也比较随意,只要有人乐意上门求艺,反正学的是技巧,又无太多玄妙之处,灯具匠人乐意传授,并未太多的门规陋俗。

徒弟学满三年,可出师自立门户开张营业,但是,有朝一日在生意场上遇到了师傅,徒弟就会退避三舍,礼让三分,主动乖乖地收拾起自己的灯饰,向师傅道一声歉意,悄然走人。

假如徒弟不识抬举继续售卖自己的彩灯,老师就会毫不客气地走上前去踢场子、砸灯具,有时还会挥动老拳胖揍徒弟一顿。偶有不识相的徒弟与师傅顶嘴,师傅就会泼上老脸与徒弟争个高低,而一旦围观之人听说是师傅在教训徒弟,大家众口一词,同声谴责徒弟的僭越和非礼,徒弟自知理屈,只得收拾起摊子,灰溜溜走人。

这是彩灯行业沿袭了千年的规矩,按行业内部的说法,不是师傅太横,而是徒弟不懂行业规矩。

农耕时期的制灯匠人多是农忙务农,农闲制灯,没有行规也无行业秘语,各地的灯具匠人因所居地域不同,对自己行业信奉的祖师爷也不同。

有些地方敬奉“文昌帝君”,有些地方则随扎彩匠人敬奉“致公禅师”为祖师爷。由此可见,制灯行当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技艺传承,不同技艺的传承也就有不同的制作彩灯的风格。

现代科技为灯饰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市场,灯饰制作已经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灯饰种类、式样更加精巧,更加华丽,传统的灯饰制作已经成为遥远的历史记忆,但它的技艺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彩,点缀着中华大地五彩纷呈的历史空间,让后人遐思无限,感慨万千!

灯本来是用来照明的,后来,灯衍化成为一种装饰品,其形制和用途便多姿多彩起来。人人心中有一盏灯,这盏便是观察人生世相、体味人情冷暖的晴雨表。

【作者简介】君山,本名赵俊锋,河南鄢陵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作家协会会员,河南戏曲学会会员,鄢陵文联原主席,鄢陵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多部著作。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