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庭维修>洁具>

余姚市汉龙卫浴洁具厂(余姚洁具厂家)

余姚市汉龙卫浴洁具厂(余姚洁具厂家)

更新时间:2022-02-02 18:34:36

对于这些劫余之物,《诗是吾家事》也列出了一个目录,名称为《不曜斋现藏衢州博物馆书画目录》。这份目录的合计是“古籍730本,画册碑帖拓本12册、3件、277又1/2页。”由此可知,这份目录其实是不曜斋残存在衢州博物馆的古籍书目,然不知为什么题目起为“书画目录”。此目详列出了书名和本数,但没有卷数、版本等详细内容,也没有按照经、史、子集进行分部。比如此目的前八部书为:《唐诗别集》《衢州乡土卮言》《纲鉴》《诗经》《尔雅》《韩昌黎全集》《说文解字》《史记》,这八部书经史子集几乎全有,然而它们却无序的排列在了一起,可见此份目录仅是货品单明细,并非是一部标准的古籍书目。而对于这些书的版本,目录中有备注一项,此项大多空白,但也有很少的几部列着标注,比如《唐诗品汇》备注为“明版”,《世说新语》备注为“明刊本”,并且同书名、同版本者有两部,故而从目录上无法做出版本上的区分。这这份目录可以看出,当年的杜宝光对诗集颇有偏好。

侧旁的小斋

这份目录中还有一些版本目录学方面的著作,比如《书目答问》《汲古阁珍藏秘本目录》《放翁题跋》等,即此说明,杜宝光当年也对版本也所涉猎,估计其当年所藏之书也有不少好的版本,只是经历了那两场劫难,而今无法知道他当时究竟藏过哪些善本。

精巧的设计

《诗是吾家事》内收录有杜宝光所撰《亡书雅咏》八首,从这八首诗大概可以窥见他当年藏书的着眼点,比如其第二首为:

明清精刊具规模,满目琳琅心意舒。

闲暇时还独玩诵,今番囊箧尽空虚。

看来不曜斋当年藏书主要是以明代和清代的精刊本为着眼点,由诗句可知,这方面的收藏已经初具规模。除此之外,杜宝光的藏书也不弃残丛,其在第三首诗中写道:

断简残编百衲书,平生收藏亦艰虞。

叠林充栋数千册,补阙拾遗心力劬。

点缀

对于不曜斋藏书的专题,其在第四首诗中有如下描写:

经史诗文诸子书,行文足够我驱驰。

擿埴冥途费摸索,小巷大街苦生疏。

看来,他当年藏书也是不论经史子集,只要自己喜欢者,均可纳入收藏范围。除了这八首诗之外,杜宝光还写过一首《续咏亡书》:

野老自蒙书满屋,左图右史立标签。

保存文物儒生事,思古幽情每跃然。

匹夫无罪莫怀璧,鱼目混珠亦受灾。

外物情知不足惜,无聊偶乐一兴怀。

即此可知,他当年藏书量很大,正如其孙杜新一所言,他们家每个房间,都有藏书在。对于其堂号之来由,杜新一在文中有着如下的解释:“爷爷的书斋常用名有三,一是‘不曜斋’,取自老聃‘光而不曜’意。二是‘整暇轩’,取‘好整以暇’之意。三是‘古柏轩’,缘堂厅庭院中有古柏一株,传为王玑所植,距今已逾数百年。偶尔也用‘还读我书堂’,此则源自陶潜‘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诗句。”

看似随意

原来,都堂厅内还有一株王玑所植的古柏,我在此旧居作客时,方樟林特意给我解释过这个古柏的遭遇。他说原本这棵树就在后院,因为杜家后人长久不在该院落内居住,附近的居民就往墙内倒垃圾,致使这棵古柏生了白蚁,最终被蛀死。直到他整修这个院落时,他才把这棵枯死的古柏清理了出去。

后园

当年的太湖石

方老师把我带到了后院,而今这个庭院已经整修一新,靠墙的一侧摆放着一些太湖石,这应当是当年庭院中的旧物,方老师说这正是那棵古树的原址。但不知什么原因,他没有在院中再补种一棵,而是将整个庭院铺上了地砖,因为江南的潮湿,这些地砖上生了一层青苔,脚踩在上面感到特别的湿滑。王汉龙小心地扶着我走到了院中,而后侧回身来观看着方老师在院落里建造起的一个玻璃房屋。这样的建造手法让我想起了卢浮宫前的那个琉璃金字塔,那可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杰作,据说建造当时也受到了民众的广泛质疑,认为在这古老的经典面前摆放一座现代化的装置,让人无法接受,但后来人们才发现这两者竟然是如此的和谐和统一,以至于它成为了卢浮宫前不可或缺的景致。

玻璃餐厅

餐厅内景

参观完庭院,我等人进入了这间玻璃房屋,里面布置成了餐厅的模样,方老师夫妇正是在这里请我吃饭。第一次到朋友家,就去吃饭,这让我多少有点不好意思,而此时《衢州日报》记者巫少飞也赶了过来。巫先生谈吐极佳,他向我讲述着当地的藏书历史,使得这场家宴添了不少话题。方樟连向我咨询着名人故居如何申报文保的问题,我则从另一个侧面讲出了个人的态度和观点,而巫先生则以他独特的视角评价着我的所言。我们在这里品尝着方老师夫人酿造的酒,谈论着与这个时代隔隔不入的话题,这份惬意真是令人回味。

墙上的饰物

关于王玑,倒也值得做一下补述。王玑的先祖乃是王珉,本是河北汴梁人,南宋初年跟随高宗南渡来到了衢州,于是落户于此。到了明成化二十三年,王玑出生于衢州。明嘉靖四年,王玑参加乡试中试,但因为名额问题,未被录名,当时的浙江巡按监察御史潘公就把王玑介绍给浙江学政万公,后来万公安排王玑到杭州的万松书院去学习。而这位万公正是王阳明的弟子,经过他的介绍,王玑在余姚拜见了王阳明,成为了阳明的入室弟子。嘉靖七年,王玑考中举人,转年中了进士,从此在朝中为官,而后又辗转多地任职,直到晚年才回到衢州休养,而其所居之处,就是我这晚吃饭的老宅院。虽然我查不到王玑藏书的史实,但他是阳明弟子,而我对宋明理学也有着特殊的兴趣,可惜我已经来不及把他写入《觅理记》中,因为该书已交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