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庭维修>马桶>

马桶在中国什么时候有的(马桶什么时候引入中国)

马桶在中国什么时候有的(马桶什么时候引入中国)

更新时间:2021-12-11 05:34:26

大家都应该知道,任何人都有"三急",而这"三急"分别指的是尿急、便急以及屁急。而这其中"两急"都离不开一个物件,那就是厕所。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无论是现代社会还是古代社会都有厕所,那么,我国古代厕所到底是什么样的?它们又是经过怎样的演变才变成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厕所的?今天,我将给大家讲述关于厕所的历史。

厕所的建造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战国时的文献《墨子》谈到为保护私密性围以高墙的厕所。两汉时期,修建厕所则十分普遍,当时的厕所多依托猪圈而建,可能寓以排泄物为猪食以及与猪粪混合为肥料的双重目的。

汉代以后修建厕所逐渐讲究。晋代的厕所有厕、溷、圊、清、轩、更衣之室等诸多称呼。厕指厕所须建于正屋侧面或其他隐秘之处,溷指厕所多与猪圈相连,以便混合猪粪作为肥料;圊、清是整治厕所至清洁之意,轩、更衣之室则形容其修造讲究。晋代的豪族大族生活奢侈,布置厕所竞相豪华,不仅燃香摆花,对入厕者还备有专人侍候。当时上流社会有入厕更衣的习俗。

从古人对厕所的不同称呼可看出,修建厕所基本遵循三个基本的原则:一是注重厕所位置的选择,以保护入厕者的私密性。二是使厕所较易于打扫,务必保持其整洁。三是方便这些排泄物的收集,便利取粪便为农业肥料。

汉代以来,私厕多设在住所或其附近的隐秘之处,若建在房屋或庭院之中,必选择较隐蔽的位置,并有大门忌正对厕门、厕所忌位于住宅中心等禁忌。对厕所形制的设计,也体现私密性的原则。公厕的蹲坑通常有矮墙相隔。私厕多建有高墙与厕门。唐代的住宅是四合院,厨灶房则设在房屋东面,私厕设在西面后院,或与猪圈相连。中国农业重视精耕细作与集约式经营,很早便施用肥料。元代以前,所施用肥料以畜肥和堆肥为主,元代始重视施用人粪肥。元代的《农书》称:大粪的肥力甚大,南方治田之家,常于田头建砖池,置大粪于其中腐熟而用之,施用其肥的田地收获甚佳。北方农家亦宜使用此法,可获利十倍。施用人粪肥最初流行于南方,不过很快就被推广到北方。

清代福建的私厕多建在屋内,形状如同可容一二人入内的高脚木橱,橱板距地面三四尺,于橱板下设瓦缸承接粪便,于庭院空地设板梯通往厕所,入厕者则紧闭厕门,院中可任由人往来。在江苏镇江发掘了清代的民居,位于房屋后部的厕所亦用陶缸承接秽物。厕所外部砌有长方形的单砖墙,内部有砖石砌成的蹲坑与排泄用的沟槽。

中华民国时期,西方的抽水马桶传入中国,但仅在大城市和富裕人家使用,普通百姓仍沿用传统的厕所。而最近数十年,抽水马桶在中国各地普遍使用。尤其在居民集中的城市与一些乡村,大量修建由单元住宅组成的住宅楼,每户住宅均配备抽水马桶。凡面积超过一百平方米的住宅,均修建配备抽水马桶的厕所多处。一些住宅的厕所,还使用便后可喷水清洁肛门的高级马桶。

以上就是关于我国厕所的历史,你现在明白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