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庭维修>音响>

佛山二手进口音响批发市场(佛山附近哪里有卖二手音响)

佛山二手进口音响批发市场(佛山附近哪里有卖二手音响)

更新时间:2022-02-05 08:37:56

从来没有过在任何一家音响公司,遇见以“单声道唱片”招待客人的,而我对单声道录音的一些偏见,也在这次佛山丽磁工厂之行中,完全被颠覆打破。

先来定义下所谓的“单声道唱片”。这是指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在1948年制定每分钟33又1/3转速的LP(Long Playing)唱片后,一直到1958年RCA的立体声唱片问世之前,以单声道方式录制的唱片。更早的78转SP(Standard Playing)唱片,或者二次大战以前进行的录音,我们统称为历史录音,他们比较难符合Hi-Fi的要求。

目前单声道唱片还未被炒家染指,所以能收到很多好录音

我印象中的单声道唱片,主要是更早期的历史录音,现在听起来杂音比音乐还要大声, 所以一直没什么好感。从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到Phonograph改良成的简易录音机Dictaphone,期间经过十几年,再由丹麦工程师Valdemar Poulsen利用磁性变化的原理(爱迪生的留声机是在蜡筒上用针刻出沟纹的机械动作),以钢琴线制造了一部“录话机”(Telegraphone),进步并不多。一次大战中德国发现录话机可以用于军事用途,他们开始对磁性录音展开研究,德国科学家Nasavishwily研究以金属氧化物粉末作为录音材料代替钢琴线;另外有种钢带录音机可切断钢带重新焊接来进行剪辑,但焊接点总会有轰然巨响,操作时又怕焊点断裂而钢片横飞,其实相当可怕。

这个时期都属于机械录音,不管是独唱还是多人演奏,都必须集中通过一个或几个大喇叭来拾取,然后被传送到机器,再通过机械装置将声音的波形刻制在松软的蜡质碟片上面或钢线。由于没有任何信号放大,要录制微弱的声波就只能通过把演奏家们的乐器聚集到狭小的空间内,并尽可能贴近喇叭口来实现。显然歌唱家们具有灵活机动的优势,有时候他们甚至直接把脑袋探入到喇叭口里面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这也就是早期历史录音中声乐作品比例偏高的原因之一,而对于某些种类的器乐家们来说,这种窘迫的贴面状态真是一场恶梦。机械录音大概只有200-2kHz频宽,失真非常严重,因此录制的钢琴声听起来更接近于吉他之类的拨弦乐器,拉赫玛尼诺夫觉得他在1919年的第一次录音听起来像俄罗斯的三角琴。缺乏中高频泛音的润色使得所有的乐器和人声听起来都干瘪而空洞,更糟糕的是机械录音不仅频响范围有限,在振幅和动态方面的表现也令人沮丧:过高的音量会让刻片针割坏蜡盘,而稍微弱一些的声音又很难被记录下来,且机器还对各个音高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

但不可否认,20世纪的前二十年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历史录音,特别是一批作曲家兼演奏家或指挥家诠释自己作品的“权威版本”,例如埃尔加、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和克莱斯勒等等。法国作曲家福雷(Fauré)认为“由作曲家本人演奏的录音,能够避免很多争论,将毫无疑问地成为千秋万代的指南”。德彪西也指出,录音技术将确保音乐能够具有“完整无缺且一丝不苟的不朽性”。不过,当我们以今天的HiFi器材欣赏这些大师在上个世纪初的录音,常常会觉得离心目中的理想状态有相当距离,主要原因就是录音效果太差了。

1925年贝尔实验室开发出电声录音方式,有了电气麦克风和扩大机等设备,录音频宽进步到100-8kHz左右,钢琴听起来像钢琴,乐队听起来像乐队了。同时Victor Orthophonic Victrola留声机问世,这是音响史上第一部电唱盘,人们听到的电声录音效果好多了。不久就出现了78转的唱片,RCA研发了带状麦克风,到了1926年把粉状磁性物质涂布在纸带的技术也实现了。由于电声录音的引进,1927年出现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电放大的麦克风让乐手不必挤在大喇叭前面演奏,乐队编制也不用压缩,1929年拉赫曼尼诺夫再次与史托科夫斯基带领的费城管弦乐团合作,演奏他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在费城音乐学院的音乐厅,110名团员悉数参加。1925年以后,交响曲和大型管弦乐录音不断涌现,在1928年的唱片目录中,约有2/3是乐队作品,包括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

录音设备也同时在进步。1932年德国BASF成功开发出可大量生产的录音纸带,1935年德国Sira又开发成功环状磁头,这是录音史上的一大进步,Sira发明的磁头对录音、放音、消磁等有革命性的改良。1936年英国指挥家毕勤爵士率领伦敦爱乐访问德国,应BASF邀请,11月19日在该公司Ludwigshafen的大礼堂中进行了一场演奏,BASF趁机用他们的磁音机进行录音,曲目包括莫札特第39号交响曲等,这是音乐史上第一次大型的磁性录音。在大西洋彼岸,指挥家史托科夫斯基1931年在贝尔实验室进行的立体声实验录音,以及同年RCA示范的33 1/3转长时间唱片(曲目是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都还是直接将声音刻在蜡盘上。

美国人也在进行磁性录音研究,Brush公司发展出录音磁带,并委请3M(Scotch)制造一种有光滑表面,厚度为千分之三寸的薄胶带,柔软防潮,在上面可涂布磁性铁粉。这些规格后来持续用了三十年。3M首先在1947年推出Scotch 100型纸带,次年以醋酸盐胶带取代纸带,推出Scotch 111录音带,并以此为基准在1953年制订了NAB美国国家广播协会的规格。至于立体声,1949年美国的Magnecord公司开发出一种双轨式的录音机,比第一张商用的立体声唱片足足早了近十年。早在193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曾经研究过,把一条磁带分割成多个磁道,进行多声道的录音与放音,但在十几年后梦想才成真。有了立体声录音机之后,1952年纽约的WQXR电台开始立体声的FM广播,1954年Audiosphere也发行了第一卷商业性的立体声录音带,音响世界正式进入立体声时代,并间接推动了立体声唱片的发展。

而我们现在熟悉的12吋(30公分)LP唱片,最早由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研制,到1948年哥伦比亚公司才开始大批量生产33 1/3 转的新一代的密纹唱片(Microgroove),成为唱片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而RCA/Victor也推出自己的另一套系统——45转的EP(Extended Play)与之抗衡,转速越快代表唱头读取到的信息量越多,所以后来也有45转的12吋唱片,通常就是高音质的代表。早期的78转唱片单面只能播放5分钟,超过5分钟的曲子面临三种抉择:①把演奏分割成多张唱片发行,②对作品进行删减,③用更快的速度演奏,通常这三种方法会一起使用。例如尼基许与柏林爱乐在1913年录制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被分成8张单面唱片销售,售价2英镑,而当时英国人的月薪才6英镑左右。所以唱片公司更倾向后二种方式处理,霍夫曼在1923年录制萧邦的b小调谐谑曲只有4分半钟,几年后重新演奏却花了8分6秒,唱片公司恣意删减修改作品的情况屡见不鲜。

随着LP的问世,音乐家与时钟赛跑的问题获得解决。78转唱片多半使用易碎而脆弱的虫胶制作,LP改用乙烯基塑胶材料,不仅可刻录更细密的沟纹延长播放时间,也有利于降低背景噪音提高音质,LP唱片的动态对比与保真度比78转唱片有了大幅提升。每面约25分钟的记录时间,让音乐家可以接近音乐会的形式进行录音,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录音时不能对演奏进行修改和编辑。在78转年代演奏家们在4分半钟不出纰漏已属不易,扩展到20多分钟还要保持完美就更难了。幸好此时可以编辑与长时间录音的磁带已经成熟,到50年代所有唱片公司都已经用磁带作为录音母带。磁带录音有很多优点,它有不受时间限制、更好的可靠性与机动性等特性,其中后期编辑修改技术最为关键。此外,磁带录音带来同步录制多个轨道的可能性,可以把不同麦克风的讯号收录到不同轨道中,事后再混合起来,这种技术的直接产物就是立体声与后来的多声道。二次大战期间Decca开发出《全频宽录音》(FFRR)技术,协助英国海军于英吉利海峡捕捉深藏海底的希特勒U型潜艇,不但仔细录下海底的声音,并据其分辨敌我。Decca于1944年将此技术运用在音乐录音上,大幅度提升了唱片的音质,促成了高传真唱片年代的来临。到了50年代中期,立体声录音发展成熟,Decca的《全频宽立体声》更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优异录音技术,而Decca录音的黄金年代也由此诞生。

单声道录音时(不一定只用一只麦克风)比较难对录音效果做较大的调整、加工和润色,因为一旦确定了各话筒的特性、位置和混合比例,录音效果就基本上不能改变,后期加工时余地很小。在单声道录音过程中,只要有一个演员出了差错或者串入了噪声,就必须将整个节目或其中某一片段重新演奏录制,所以单声道录音效率不高,费用大且质量不能保证。我们现在欣赏的单声道唱片,基本上都是二次大战以后发行的,从制作上来说因为其不易而具有价值。另一方面,二次世界大战不但改变了版图,也改变了音乐。战争中音乐被当作一种宣传工具,或是疗养和鼓舞人心的手段,实际上音乐的存在甚至比电影、海报、书籍和报纸还多,战争中音乐无处不在,不仅有现场演奏,还有录音和广播。战后音乐进入高速发展期,从美国北部工人阶级发展出来的摇滚乐席卷全球,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而强调自由创作精神的爵士乐,透过艺术方式抚平欧洲人受创的心灵,吸引了很多新生代音乐家。

古典音乐方面,1945年二次大战后就立即重新燃起音乐的圣火,萨尔斯堡音乐节重新开幕。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安塞美、富特文格勒、弗里茨·莱曼、卡拉扬、史托科夫斯基、克纳佩兹布许、阿塞尔、蒙都、约夫姆、孟根堡、马克维契;钢琴家柯尔荣、卡钦、顾尔达、哈斯基尔、肯普夫、莫妮卡·哈斯、米开朗杰利、季雪金;小提琴家黎奇、坎波利、海飞兹、葛鲁米欧、大卫·欧依斯特拉夫、柯冈;大提琴家傅尼叶、詹德隆、妮尔索瓦、罗斯托波维奇等等众多音乐家,历经战火洗礼后淬炼出更高的心灵感悟,他们艺术最辉煌的阶段,刚好是单声道录音时期。

绕了一大圈,无非是想告诉大家,单声道录音唱片无论从历史意义,从艺术表现,从技术层面,都有其不凡的价值。事实上,单声道录音在发展后期效果丝毫不亚于早期立体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要优于立体声。单声道录音的背后是一个大师辈出的黄金年代,很多那个时代的演奏是永远无法替代和比肩的,那个时代大部分音乐家甚至和作曲家有着亲密的关系,这是现今音乐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地方。如果只是注重音效,那立体声发烧录音有他们的受众人群;如果想听真正好的音乐演绎,则应该透过沧桑的音效听真正的大师级演绎,而这就是单声道录音的意义所在。

我对单声道唱片的重新认识,不是在某位音乐前辈家中,却是在佛山丽磁的工厂里。先前拜访过丽磁的几个经销商,他们也听单声道唱片,但说不出所以然来,佛山丽磁新的负责人郑大伟年纪轻轻,谈起老唱片头头是道,一下午的时间让我茅塞顿开。大伟是艺术学院的吉他专业毕业,自小就有不服输的干劲,他说为了学好吉他,他曾遍访名师学艺,然后关在房间用了几个月苦练。之后他组织乐队开始巡回演出,邀约最多时他手下有十几个乐队,自己晚上还和几个同好一起玩爵士,并且在珠海几所大学担任音乐讲师。有次回家探亲,看见父亲郑财辛苦操劳,于是有了游子归乡的念头,一晃眼就是十多年。郑财是中国天才级的胆机大师,斯巴克最早就靠着郑财与弟弟郑喜在胆机方面的技术而建立起声誉,现在郑喜仍在珠海经营丽磁胆机厂,而郑大伟接替父亲的位置,扛起佛山丽磁的重责大任。

郑大伟继承父亲郑财的遗志,在研究西电产品方面已经有独到的见解

由于多年的音乐经历,让大伟有着超过常人的声音敏感度与判别力,在协助父亲那段时间,他几乎什么工作都干,不懂的就从头学起。譬如需要计算机绘制3D图,他就摸索自学,现在已经成了专家。又如所有机器需要加工、打样、找加工厂、找零件商、找老师傅,这也都是他一手包办。郑财创意如泉涌,多年来累积非常多的设计图纸,郑大伟花了二年时间仔细整理,现在已经成为佛山丽磁无可取代的宝藏。大伟说他父亲属于剑及履及的急性子,想到一个点子立刻就要实现,有几次要参加音响展,他们只花了几周时间就完成十多种新产品,连郑喜看到都吓一跳。当年佛山丽磁帮客人维修西电的古董胆机与喇叭单元,郑大伟就从材料分析着手,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研究,最后拥有了国内少有能及的丰富知识与经验。

二年前郑大伟刚接手佛山丽磁,并没有拟定未来的具体方向,经过一段时间沉淀与思考,佛山丽磁开始站了起来。一部十周年限量版的LM-126电子管合并功放,以西电线路为框架,KT66推挽输出15瓦功率,这部以欧洲LAOFT风格与东方归本主义风格融合的复古造型胆机,很快就卖断货,网上的二手价甚至还高出原来售价。以郑财的设计为本,加上郑大伟的重新规划,现在佛山丽磁的产品已经跳脱单纯复刻西电,开始有了自己的新生命。在研究西电的过程中,大伟发现很多难以解释的事情,当年没有计算机,没有精密仪器,老工程师设计的线路结构,使用的材料选择,很多是现代技术望尘莫及的。大伟从立体声唱片转向单声道唱片,他又发现这是一片新天地,利用复古的胆机和号角音箱,让最初的LP唱片发出属于那个年代的声音,结果令人兴奋又感动。

佛师丽磁在西电变压器的基础上,或者复刻,或者改良,已经研制出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

为了完整重现出单声道时期的声音,必须有相关的器材进行配合。在佛山丽磁约八十平方的听音室中,摆设了一套恒磁障板式号角喇叭系统 (使用LM-302复刻版高音驱动头、复刻西电的22A号角 555恒磁版中音驱动头,低音为丽磁BA-18恒磁版18吋单元,加上丽磁TA-7376复刻版分频器),还有一套更大的丽磁 TA-7395障板式音箱系统(西电最经典的障板系统之一,配置597复刻版高音驱动头、 22A号角 555复刻版中音驱动头,丽磁TA-4181复刻版励磁18吋低音,丽磁TA-7395 复刻版分频器,还有丽磁PR-22 3路供电组合)。这二套复刻的西电大号角音箱,灵敏度都超过100dB,这是还原单声道唱片原貌的第一步。

第二必须有合适的功放,而这是丽磁最拿手的地方。我听了一部尚未正式发售的211单端放大的单声道后级,也欣赏了LM-126十周年限量版合并功放,211的声音比较通透流畅,音场比较开阔庞大,驱动力也更胜一筹;LM-126则以温暖醇厚吸引人,是很有韵味的胆机,由于价格亲民,难怪被一扫而空。前级部分,丽磁原来有复刻西电的44直热式前级(使用WE101D波胆,是直热真空管胆机的始祖,也是梦幻级产品)、比较现代化的G2前级,经过重新规划产品线后,他们只接受预定,所以我们就以129P唱放作为前级。这部唱放必须介绍一下,大伟说几乎所有玩胆机的发烧友,试过129P唱放后都拿不下来,它唯一的缺点是总增益不到70dB,对少数现代极低输出的MC唱头略显不够。

郑大伟介绍,129P唱放/前级的设计蓝本是WE25B,这部西电古董机内部包括动圈咪头放大器四路129B;高电平线性放大器两路130A;监听放大器一路131A。每路放大器均设有独立的输入输出手控衰减器,并有插入式定量衰减器多路、多路输入选择、多种功能转接、两路输出电平表、各级放大胆屏流检测表。输出输入阻抗均为600Ω,平衡非平衡均宜。电源供电部份由WE12A担任,包括WE20B一台,WE18B一台,整套机功能十分强大,远远超过家用音响的需求,总重量也超过一百公斤。丽磁的设计保留WE25B所有功能,并复刻西电20B缩小精品版本,保留双声道高电平线性放大器和双声道LP线性放大器,并加入电动衰减器。做一部前级不难,以真空管做前级线路也不算难,但要用全真空管架构做出唱头放大,难度就很高了。因为唱头拾取的讯号电平极为微小,唱头放大必须具备很高的放大倍率,想要用全真空管制作,同时得维持极高的讯噪比,对任何音响厂家都是高难度的挑战。根据丽磁公布的数据,采用全真空管架构的129P,频率响应达到10Hz~20kHz,讯噪比>90dB,谐波失真仅为0.3%,丝毫不逊于现代的晶体机。放大线路使用美国1603 384A管,MC加上升压牛,总增益约67dB。

LM-302复刻版高音驱动头

丽磁555中音驱动器

TA-4181-A 18吋低音励磁单元,用在更高级的产品上

129P的制胜武器除了全胆整流、全胆放大之外,更关键的是郑大伟加入了AES、NAB、SP、FFRR、Columbia、RIAA等多种均衡曲线的调整,让129可以真正适应任何一种唱片。

在刻制LP唱片的母版时,如果整个频带都采取完全线性的刻制,则沟槽的变化幅度就会非常大,高频信号的沟槽是又浅又窄,而低频信号的则又深又宽,这样会引起诸多方面的问题,浅而窄的到深而宽的剧烈沟槽变化会使唱针循迹非常困难,深而宽的沟槽会让唱片表面有效利用率大幅度度减小,播放时间也就很有限。1954年制定的跨唱片公司标准RIAA曲线原理是在刻制母版的时候,通过特定的电路将20kHz高频信号提升20dB,对20Hz低频信号则衰减20dB。在唱片重放时所用RIAA均衡电路的曲线特性与刻版时的录音曲线正好相反,衰减高频、提升低频,以恢复平坦的频率特性。由于放音时均衡电路对高频衰减,所以唱片的本底高频噪声也同时被衰减,从而获得更高的信噪比,降噪原理与磁带录音的杜比Dolby非常相象。低频噪声虽然有所增加,但影响甚微,人耳对低频噪声相对比较低迟钝所以RIAA均衡电路的作用可谓一箭双雕。但Columbia、EMI、Decca、Teldec、BBC、Vanguard、Brunswick等公司在RIAA订立前都有自己的等化曲线,所以对一个认真的黑胶唱片收藏家来说,一部唱放对等化曲线支持的全面性绝对不容忽视。丽磁129P是市面上极少兼容所有均衡曲线的唱放,在同价位中更是绝无仅有,懂行的发烧友当然抓住就不放了。

复刻西电的22A号角,郑大伟说现在的加工精度比过去进步,所以这个号角的效果甚至比原装西电的更好

如果觉得老唱片的动态不如新录音,丽磁也设计了一部1126动态扩展器,可以把它接在唱放或CD机的后面,因为所有的音源包括LP、CD、电台广播等均经过动态压缩处理,经丽磁1126动态扩展器放大后,可还原录音时的现场动态,尤其是LP更加需要。这部机器的输入变压器使用名贵的WE618B,棚极信号平衡扼流圈使用与618B同样品级的RET-D159807,输出变压器为WE171B,还有一些西电专为1126而特制的专用零件。声音讯号进来后618B将输入讯号倒相送至第一级放大,第一级为变υ平衡放大级,第二级为平衡缓冲放大级,第三级为推挽输出级,整个放大器利用变υ放大来达到动态扩展的目的。1126动态扩展器配备丽磁20B供电器一部,这也是西电复刻版产品,由于发烧友热捧经常脱销,这次我没能体会其妙用。

十周年限量版的LM-126电子管合并功放

即将上市的125单声道后级,使用直热式211三极管放大

1126 20B动态扩展前级,这种复古的面板设计,好像男人喜欢的机械表,非常有味道

接下来最头大的就是黑胶唱盘了。现代的黑胶唱盘设计多半采用皮带驱动,讲究的是各种避震,于是有磁浮、气浮、弹簧、超重盘等各种结构。唱臂与唱头则追求轻量化、精密化,单点支撑、气浮悬挂等也是各出奇招,唱头甚至有输出仅0.01mV的产品,炫耀技术的成分多过实用价值。这些现代玩意与老旧的单声道唱片似乎有点格格不入,所以我们还得设法回到那个以惰轮驱动唱盘为主的年代。

提到惰轮唱盘,不得不提英国的Garrard 301唱盘,它综合了直驱唱盘硬朗的声音和皮带驱唱盘柔美的效果,丽磁也准备推出自己的黑胶唱盘,但暂时郑大伟就用一部改装的Garrard 301轮驱唱盘。这家公司前身于1721年在伦敦创办,主要业务是为英国皇室设计、生产皇冠及其它珠宝首饰,由于拥有出众的金工技术,一次大战期间受英国政府委托生产了一款大炮瞄准器。从1920年代起Garrard开始制造留声机马达,三十年代推出笫一代电唱盘Garrard 201,二战期间他们再次投入军用品生产线。战后Garrard推出好几部可换唱片式唱盘,1954年Garrard 301才真的一炮而红,当年BBC及很多欧美电台都使用它播放唱片。这家公司甚至在1961年推出Garrard Magazine开盘式录音机,由于市场反应一般,此型号只生产短短数年就停产了。

50年前美国的古董刻片机,铸铁结构可以再用上50年

郑大伟自己改装的Garrard 301轮驱唱盘,装上三只古董唱臂

1950年代的Audax唱臂配GE单声道唱头

作为轮驱唱盘的代表,Garrard 301是靠马达轴承直接(接触) 驱动惰轮,所以,马达的震动直接经过惰轮传到转盘,再到唱片、唱针,导致转盘容易在低频产生嗡嗡声,声底也较不干净。大伟说他们已经掌握改良的技术,如何改良并不清楚,但德国的Thorens 124的设计倒是可以借镜。Thorens 124让马达轴承通过皮带驱动介轮,介轮驱动惰轮,惰轮再驱动转盘,就能获得和皮带驱转盘一样纯净的声音。Garrard公司倒闭后把所有产品都卖给日本人,他们发现早期的唱头的重量甚至超过10克,所以转盘的马达都很大,容易引发震动,只要把唱盘安装在一个质量重而稳固的盘座上便能将隆隆声给控制下来。当时Garrard只是把唱盘安装在三合板制成的盘座上,自然问题丛生,而比Garrard 301早二年推出的EMT 927录音室专用唱盘却深明此理,搭配了一个重量级的避震钢架,16吋大转盘连同12吋的997长唱臂组合,让EMT至今仍然具有王者之风。

在Garrard产品中有一款很有创意却少人知道的Garrard Zero 100唱臂,以零循迹误差著称。它样子和传统唱臂差不多,唱臂旁有一个附属的牵引臂,在唱臂转动过程中始终牵引着唱头转动,让唱头始终和唱片进入唱片槽哪一点的切线保持90度切入,实现循迹误差为零。这种精巧的设计现在又被人翻新,在瑞士生产了“筷子”唱臂,但是价格已经进入到奢饰品的行列

单声道唱头的结构与唱针都和立体声产品不一样

从可玩性来说,Garrard 301占了上风,除了它的价格有优势,使用什么底座、唱臂、唱头,都可以依自己喜好更换。我在佛山励磁,以及无锡的丽磁/安歌二个地方看到的Garrard 301,就有截然不同的装扮与配置。轮驱唱盘由于轮的转动摩擦,中低频会有加重的感觉,这正是它的特色不要随便去掉了。郑大伟使用的这部银灰色Garrard 301是较早期产品,转轴和滚珠是用油脂充当润滑剂,1957年后301改用油充当润滑剂,转盘颜色改成乳白色。1964年Garrard推出改良的401的出现,301尔后停产,没想到401重播效果反而比不上301,因此二手价比301差很多。随着Linn LP-12的出现,Garrard所受的打击最大,销售量大减,公司在1982年结束营业。有老玩家说,一架状况良好的301配上一支稳重的唱臂如FR64S(最好是FR66S)和Ortofon SPU唱头,其重播效果会使许多现代唱盘汗颜,速度和活力是它的强项,低频结实有力,播放大型管弦乐大气堂皇。

恒磁障板式号角喇叭系统 (使用LM-302复刻版高音驱动头、复刻西电的22A号角 555恒磁版中音驱动头,低音为丽磁BA-18恒磁版18吋单元,加上丽磁TA-7376复刻版分频器),这么大的家伙价格却平实到让人吃惊

有了古董的惰轮唱盘,挑战才刚开始呢。用哪一种唱头、唱臂、升压牛、唱头放大器、配线等等,它们都相互制约着。唱盘决定了底座和唱臂,唱臂又决定了用什么样的唱头,唱头决定了升压牛和唱头放大器,而由你自己决定在这么多变数下如何来营造自己喜欢的声音。郑大伟替他的Garrard 301安装了三只唱臂,分别是丹麦Ortofon高度风RF-297唱臂配SPU-A唱头、Packing唱臂配Super M5D唱头,以及最古老的Audax唱臂配GE单声道唱头。高度风早期的RMG-309唱臂或RF-297唱臂加上早期的SPU唱头,一直是很多古董发烧友的标配。从从立体声开始到80年代,高度风的SPU唱头只有六款,分别是SPU-A、SPU-G、SPU-AE、SPU-GE、SPU-GTE与SPU-GT,其实本质上只有两款,一个是圆针,一个是椭圆针。没想到这个看起来比较“现代”的高度风组合,播放单声道唱片时,无论韵味、音色的厚重感,声音的能量与规模,都输给Audax唱臂配GE单声道唱头的组合。早期的唱头需要重的针压,配上轮驱唱盘才能发挥最好效果,这几个唱头针压约在3-4.5克之间,如果用更现代的唱臂与唱头,单声道唱片就未必那么悦耳了。

这张最早的单声道LP唱片,有着超乎想象的好声音

为什么要用MONO唱头呢?大伟说这个GE唱头频宽才到7kHz左右,但听感上一点不觉得它有不足。原来单声道唱头是左右运动,让唱头的线圈发出电压,唱片上刻痕深度一样;而立体声唱片的沟槽是有深浅的,唱头会上下运动。因为MONO唱头左右运动感应电压,跟立体声唱头的45度感应有异,所以唱针绕一样线圈数时,可以得到较高的输出电压,听起来感觉饱和一些。要想真正领略单声道唱片的魅力,一定要加一颗MONO唱头,但目前可选余地不多,大概只有歌德Grado Prestige MC Mono、Audio-Technica ATH33 MONO、Ortofon CG25或2M系列中的Mono SE等。高度风唱头是仅存为数不多的“纯正单声道”设计,有些MONO唱头采用立体声设计,仅在输出端并联二个声道,这种唱头重放出的单声道唱片感觉不对劲。高度风的针尖采用Nude Spherical,也是针对单声道唱片的专属设计,有别于其他立体声2M唱头之椭圆针尖或柴田针尖。如果您喜欢单声道老黑胶那种声音的凝聚力,也喜欢收藏单声道唱片,那么拥有一颗单声道的唱头,绝对是如虎添翼的音响器材投资。

德国发明家Augustus Stroh专门为早期机械录音改制了一件外形奇怪的乐器,看起来有几分类似现代的电子小提琴,用以提升音量,但小提琴本身的音色受到严重扭曲

丽磁即将推出的黑胶唱盘也搭配了一只曲臂,大伟说是根据高度风RF-297唱臂改良而来。一般曲臂除了校准的两个点与唱片沟槽为正切之外,其他的点都有循迹误差,唱臂调整得好误差就小,调整得

不好误差就更大,会影响到整个声音表现。曲臂以单点支撑臂为主流,因为这样唱臂最为灵活,声音听起来比较有活生感。郑大伟的具体设计期待中,总之从他滔滔不绝的描述中,可以知道这个年轻人着实不简单,而大伟平常是非常沉默寡言的,一谈到技术他就开始眉飞色舞。他收藏有不少单声道黑胶唱片,却担心被炒作后又水涨船高,我告诉他放心吧,大部分发烧友还是宁可购买立体声唱片的。

你也认为单声道录音没法听吗?误以为单声道录音缺乏立体声自然而真实的动态感,而且满是沙沙声?这些成见在佛山丽磁音响通通被打破了。令人惊奇的是把唱片清洗干净后,杂音其实很轻微,从大号角音箱传来的声音饱满宽松,庞大的音乐下盘稳稳的架构起好听的旋律。单声道录音没有左右开阔的音场与鲜明的定位,但有时候前后层次感反更胜立体声录音,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个融为一体却又清晰可见的音乐舞台。甚至在大音量下,动态表现都可圈可点,整个管弦乐团能量表现得令人信服。尤其让人开心的是听到很多音乐家们留下的现场音乐会录音及广播录音的唱片,与现今一大批“飞机音乐家”相比,他们诠释风格不管是相承于上个世纪浪漫风格,或者是长期扎根于某个地方与乐团,都让这些演奏散发着强烈的大师性格。

打开古董黑胶唱盘,在单声道唱片上慢慢放下唱针,伴随着沙沙声的《彼得鲁什卡》芭蕾舞剧音乐在整个屋子里萦绕开来。香奈儿(Coco Chanel)的秘密情人俄国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在那个单声道录音的年代显然比香奈儿在巴黎名气来得更大一些,否则当时已是时装设计大师的香奈儿也不至于被他迷得神魂颠倒。曾为史特拉汶斯基绘制肖像速写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也常在午后就着伯爵红茶,听着唱盘里缓缓转动的LP唱片播放《春之祭》。斟上一杯好茶,在单声道唱片的音乐余韵中,我们就这样与历史连结在一起。

Decca与DGG二套单声道时代的代表作

环球古典旗下的Decca与DGG,不约而同的出版了1944-1957年间的“大包子”(古典乐迷对于唱片公司将过往录音合辑打包发行的戏谑说法),Decca那套共53张CD,DGG则有51张CD。二套“大包子”是对二次战后唱片工业黄金时代的温情追忆,某张或某几张唱片都可能会唤起老一辈古典乐迷的集体记忆,也会激起听惯了高保真录音、环绕声唱片的新一代古典乐迷对于单声道唱片录音的好奇和探究。

Decca主打的是传奇录音技术FFRR(全频宽录音),包括1950年6月发行的第一张LP唱片,由指挥大师安塞美于1949年11月在瑞士罗曼德录制的《彼得洛希卡》。我们也能欣赏到1946年2月安塞美赴英国演出期间到Kingsway大厅与伦敦爱乐乐团录制的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这张唱片算是“全频宽音技术”的最早标准,也是单声道录音年代下精彩而权威的演绎。套装再现了许多早已经被遗忘的珍贵录音,包括特里雅斯特三重奏(Trio di Trieste)、奇乔诺五重奏(Quintetto Chigiano)、葛利勒四重奏(Griller Quartet)等。其他同样受人瞩目的音乐家还包括钢琴家:柯尔荣、卡钦、顾尔达,小提琴家:黎奇、坎波利,与大提琴家:傅尼叶、詹德隆、妮尔索瓦等。

DGG的大禾花版虽然没有太多录音上的噱头,却拥有弗里茨·莱曼指挥史上最迷人的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绝版20年终于再版)、钢琴大师哈斯基尔弹奏的莫札特、法国钢琴学派在战后的大师莫妮卡·哈斯演奏的拉威尔《钢琴协奏曲》(被誉为无价之宝)、弗里乔伊指挥的门德尔松的戏剧音乐(DG最早的12张LP之一)等许多名演。其他如伯姆指挥柏林爱乐、安切尔指挥捷克爱乐、阿玛迪乌斯四重奏团、波兰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海伦娜·车尔尼-斯特凡斯卡、男中音菲舍尔-迪斯考、 富特文格勒指挥柏林爱乐、雅纳切克四重奏团、钢琴家肯普夫、费迪南·莱特纳指挥维也纳爱乐……都是当年精采绝伦的录音。

没有条件去搞一套单声道的黑胶播放设备,就从这二套“大包子”领略最早期的高传真录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