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庭维修>音响>

音响中最重要的部分(一个音响需要哪些部件)

音响中最重要的部分(一个音响需要哪些部件)

更新时间:2022-02-05 08:52:31

摘选自台湾<<音响论坛>>主编刘汉盛 : 自从在本刊第40期发表看、写音响评论的「音响二十要」以来,我相继的与一些读者、主笔们讨论「音响二十要」中的一些小问题与未尽圆满之处。还有,就是有些读者对于「音响二十要」还存有某些疑点。这些,都让我觉得有必要再为「音响二十要」做厘清与解释;同时也借此机会修改一些我认为不尽理想的地方。以下,我将以最简单的表达方式来将「音响二十要」再讨论一次。如果您是新进读者,请在阅读此文时先将第40期拿出来熟读。
第一要:音质 这个名词许多人因为弄不清楚而认为很抽象。其实不然,我可以举实例来说明。当您提到布料时,您会说:这块料子的质地很好。当您在吃牛排时,您会说:这块牛排的肉质很好。当您在称赞一个小孩时,会说:这个孩子的资质真好。所以,当您在听一件音响器材或一件乐器时,您也会说:它的音质真美。从以上这些例子,您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质」就是与生具来的天性。音质高贵、很好、很美就代表着这件器材的本性很好,它让人听起来很舒服。我可以说音质是音响器材中最重要的一环,所以我将它摆在第一要。
第二要:音色 我们时常会听到类似:这把小提琴音色真冷、这把小提琴音色真暖等的说法,这就是指小提琴的音色而言。声音就像光线一样,是有颜色的,不过它并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以耳朵听到的。通常,音色愈暖声遭愈软;音色愈冷声遭例硬。太软或太硬当然都不是很好。有时,音色也可以用「高贵」、「美」等字眼来形容,基本上它也是天性之一。不过,就像布料一般,布质是指它的材料,布色却是指它的颜色,这其间还是有明显的界线。
第三要:高、中、低各频段量感的分布与控制力 与第40期不同的是,我在此增加了「控制力」。量感当然是指量的多寡,即是我们说的:高音比较多、低音比较少等。而控制力通常多指「对低频段」的控制力。有些器材低频松散,有些则具有弹性。我们会说后者有低频的控制力。各频段量感的多寡并不代表器材真正的好坏,器材之间量感多寡的相互搭配才是最重要的。高、中、低各频段量感的分布也可以说是频率响应曲线的另一面,可惜,往往我们的耳朵可以听出二种器材不同的量感时,这二种严材的频率响应曲线却是一样宜。为什么会这样?二种可能,一是测量仪器的精度还不够;二是人耳真的非常灵敏。
第四要:音场表现 这个项目包括了音场的形状、前后位置、高度、宽度、深度等要项。要把这些项目很具体的表现出来,喇叭的位置与聆听者、聆听空间等三者的相互关系必须要达一个很微妙、恰当的融合点才能表现出来。这也就是我所说的:音场会浮出来。如果条件不成熟,那您只能「听到声音」而已,那还谈不上音场的表现。
第五要: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 这是新增加的一个项目,本来它是杂存于许多项目中,现在我把它拿出来单独列项。所谓声音的密度就像一公斤棉花与一公斤铁块一般,铁块的密度当然要大得多。因此虽然二者重量相同,不过铁块给予人的重量感就要大得多。声遭密度大听起来是什么感受呢?弦乐黏黏的、管乐厚而饱满、打击乐器敲起来都会有空气振动的感觉。所有的乐器与人声都具有重量感。大部分的音响迷都得不到很好的声音密度与重量感。这种感觉我推测与供电的充足及中频段的饱满有关。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好有什么好处呢?让乐器与人声听号来便像真的。
第六要:透明感 透明感已经是老生常谈的名词了,我想大家都了解它是什么?最好的透明感是不会刺耳的、是很耐听的。比较差的透明感虽然一样透明,但是不耐久听。当然,每一对人耳对于耐听与不耐听的感受程度都不尽相同,因此对于透明感的好坏也就有不同的标准。当然,这种不同的标准也必须有一个共识,否则,就会乱了章法。
第七要:层次感 这个项目也没有什么混淆的地方。所谓的层次感最主要的是在讲音场中由前往后一排排乐器的清晰程度,以及乐器与乐器之间的间隔够不够清楚。这种感觉就像您把一个银丝卷横向切开、或是木头的年轮,那种一层层、一圈圈的排列就是层次感的具象表示。 第八要:定位感 定位感简单的说就是人声或乐器发生点清楚、确定的感觉。通常我们说:遭像会飘。这就表示定位感不好。我再举一个例子:夏天很热时,柏油路上会冒气。此时如果您走在路上,就会觉得物体的影像好像会飘。这就很像我们音场内乐器定立会飘移的情形。如果您有散光而忘了戴眼镜,那也是定位感不好的具体表现。在音场中,靠二侧的乐器定位感通常会比较好;而在音场中央的乐器定位感会比较差。这也是环绕音效要加中间声道的原因之一。其实,如果听音响时加个中间声道对定位感也会有所帮助的。
第九要:活生感 这项也是新增加的,不过它也早已散存于许多项目中。所请活生感可以说是速度感、强弱对比的另一面。它让您听起音乐来很活泼,不会死气沉沉的。这是音乐好听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好像一个卓越的指挥家能把音乐指挥得充满生气;而蹩脚的指挥往往将音乐弄得死气沉沉的。这就是音乐的活生感。
第十要:结像力与形体感 顾名思义,结像力就是将虚无飘渺的音像凝结成实体的能力;换句括说,也就是让人声或乐器的形体展现的能力。在以前,我把它归入「形体感」中。后来我仔细思考过,认为用结像力能包容更完整的意思,所以现在将之改为结像力与形体感。结像力好的音响器材会让音像更浮突,更具有立体感。也就是我常说的音像轮廓的阴影更清楚。您一定常看「音响论坛」的CD购买指南吧,那些加了阴影的CD像不像要浮出来般?那就是立体感。
第十一要:解析力 讲到解析力,喜欢玩摄影的人不必我说明就知道它指的是什么。解析力好的镜头手上的汗毛都能拍得清清楚楚;解析力不好的镜头当然细节就损失很多了。在此,解析力与细节再生、层次感有时侯会混杂在一起。例如解析力好再生的细节当然多;或解析力好暗部的层次就清楚等。其实,细节多与暗部层次清楚是解析力产生的结果,这就好像空间感也可并入音场来讲一样。但是解析力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细节再生与层次感。例如由前往后一排排的层次感就不是全由解析力造成的;再者,如果真的将层次感并入解析力,那就无法对单项的名词做明确的解释。因此,我在此都尽可能分开来说,读者们只要知道「音响二十要」之间彼此都有难以分割的关系就可以了。话说回头,什么是暗部的层次呢?就是指低电平时的解析力。换句话说,就是指音乐细微的变化而言。如果细微的变化都能表现得很清楚,那么这件器材的解析力当然很好。既然有低电平时的解析力,那么有没有高电平时的解析力呢?当然有!在极端爆棚时能将所有东西解析得很清楚,那就是高电平时的解析力。综合低电平与高电平的解析力,那就是我所谓的解析力。
第十二要:速度感与瞬时反应 其实,速度感就是瞬时反应的结果,也是器材上升时间与回转率的具体表现。老外通常会将这项说成是瞬时反应而不说速度感。不过,台湾习惯的用语是速度感。对于老中而言,速度感要比瞬时反应更容易了解。基本上,这二个名词都是指器材各项反应的快慢而言。我想,在此就不必多做解释了。
第十三要:强弱对比与动态对比 以前我就已经说过,强弱对比就是老外所说的动态对比,也就是大声与小声之间的对比。一而言,强弱对比也可分为对比极大的强弱对比与对比极小的强弱对比。我们常说古典音乐的动态很大就是指它最大声与最小声的对比很大;而摇滚乐虽然大声,但是它大小声的起伏并不大,所以我们说它虽然大声,但是动态对比并不大。什么是对比极小的动态对比呢?也就是强弱很接近的细微对比。这种细微的强弱对比就像水波荡样般,远远看好像不动,近看才知道它一直细微的在波动。强弱对比用最浅显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极大的强弱对比是拍打岩岸的海浪;极小的强弱对比就是清风吹拂下的湖水波动。
第十四要: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 这项也很容易了解。它是指各种乐器的相关大小不能离谱。例如低音大提琴不能占据整个遭场、大鼓一敲不能把整乐团吞没。不过,在此我要特别提出来讨论的是:许多人都把乐器与人声弄得太瘦了,瘦得像竹竿、只剩骨架而没有肉。他们以为这样才是正确的比例,其实错了。正确的音场是近乎现场大小的,当然您不可能在一个四、五坪大的小房间中妄想得到这样的比例,所以我们要有「比例」。不过您也千万不要「照现场空间实体比例缩小」,这样会使各种声音都细细小小的。我再强调一次,正确的比例是各乐器之间相互的合理比例,而不是现场去按比例缩小。
第十五要:乐器与人声的质感、空气感 此处所指的质感并不是第一要的「质」,而是特指乐器或人声演奏、演唱时因接触、摩擦、敲击、吐气之后让人足以听出它是某种东西的感觉。例如鼓棒敲在钹上,我们觉得钹可以听出是金属做的,它的真实感很高,所以我们就说它的质感很好。同样的,小提琴要有擦弦的感觉才像真的小提琴。早期许多数字录音的小提琴因为缺乏玲弦摩擦的质感而像电子乐器般,我们就说它质感不好。什么是空气感呢?它是泛指木管与铜管乐器的质感而言。因为那些乐器都是空气通过管状物而发出声音的,所以我称它们的质感为空气感。此外,大规模的弦乐群演奏时也会有空气波动的感觉,我也称这种表现为空气感。
第十六要:细节再生 细节再生就是音场内各种声音让我们耳朵听到的能力。有些喇叭非常敏锐,任何细微的杂音都再生得一清二楚;有些喇叭本身振动很迟钝、或因大量的失真而把声音的细节掩盖过去。细节再生愈多的器材当然愈好。在此必须注意一个错觉:有些器材会特别强调某个频段,例如中高频,而造成细节很多的假象。这是厂商故弄的讨好偏方,音响迷不可不查。
第十七要:空间感 与空间感相关的因素很多,细节的再生,堂音的清楚与否、音场的大小等都脱不了关系。通常,我们在审视这一项时会特别注意录音场地空间大小的描绘能力。也就是说,假如我们能听出那个空间有多大,那么这个器材的空间感就很好。要能够听出空间感有多大,那当然要靠耳朵判别第一次反射音传到耳朵的时间长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堂音。此外,残响时间是决定录音空间音色与软硬调子的原因之一。有关残响时间与堂音的司别,我已说过很多次,请自行参阅第40期。
第十八要:整体平衡性 整体平衡性不是指频率响应曲线的平直,频率响应曲线是分配在第三要中。它最主要讲的是高、中、低频段的适当量感分配。例如我们所说的低频基础要好就是其中之一。所谓低频基础就是低频段在整个音乐里造成的稳固、稳定状态。大部分的音乐迷都希望音乐是很厚实、丰润的,而不希望高频多过中频、低频,而造成头重脚轻的情况。这种合理的高、中、低频段量感就是我所说的整体平术性。整体平衡性好的器材听起来就会耐听。这也就是一人所说的音乐性。
第十九要:器材个性 器材就向我们人类一般,各有各的性格。有些比较温和、有些比较激进、有些比较活泼等等不一而足。音响迷必须了解每一项器材的个性,以作为搭配上的参考数据。
第二十要:搭配上的推荐 这最后一项是专门给音响评论员看的。每一个评论员在评论器材的最终,都应该为读者们推荐适合的搭配器材。我时常强调,不当的器材搭配往往比器材本身的好坏影响更大。不仅是一般音响迷,就是连音响评论员也经常会因为不当的搭配而误解了器材本身的真正能力,这是很遗憾的事。其实,任何一位评论员只要听得愈多,就愈不敢为一件器材做黑与白、好与坏的二极评语。因为在这二极之间往往还存在着计多层次的灰阶。换句话说,它还存在着许多可能性。所以,听得愈少的人愈肯定二极化的答案。这就好像小孩子在看电影时最喜欢问大人:爸爸!那些是好人?那些是坏人?为了尽量减少犯错的机会,评论员在聆听器材时一定要先做多方的搭配,然后再将自已的经验告诉读者。 整个「音响二十要」的重新厘清在此将做结束,我希望读者们配合着第40期的「音响二十要」仔细的将这些问题再思考一次。借着深入的思考,我相信「音响二十要」会为音响的种种不够精确、不够清楚、混淆不清的模糊说法带来可以接受的清楚界定;并希望它们会成为音响迷中的通用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