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办公设备>传真机>

b28传真机图片(多功能传真机图片)

b28传真机图片(多功能传真机图片)

更新时间:2022-02-05 19:27:16

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

澎湃新闻记者从王敬三先生亲友处获悉,海宁市金庸学术研究会原会长王敬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2月23日上午6时20分不幸去世,享年90岁。

公开资料显示,出生于1932年的王敬三是海宁许巷人,他一直是一个文艺爱好者,自1949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几十年间笔耕不辍,创作过许多诗歌、散文、电影剧本,还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自己的作品。

王敬三清晰地记得,他看的金庸的第一部小说是《射雕英雄传》,那是发表在广州《武林》杂志上的小说连载,曲折起伏的故事情节,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无不令王敬三深深痴迷。更打动他的,还有金庸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人文主义情怀。

1992年,王敬三从供电局退休后,便开始四处寻访出现在金庸小说中的地点,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还拜访著名学府的专家教授,写下了十万多字的论文。巧合的是,王敬三的一位朋友正好是金庸的中学同学,在这位朋友的引荐下,王敬三与金庸取得了联系。

1996年5月,由28位金庸小说爱好者组成的海宁市金庸学术研究会正式成立。同年11月,金庸来到杭州,将自己筹建的云松书舍无偿捐赠给杭州市政府,王敬三也去到了现场。捐赠仪式过后,金庸的儿子找到王敬三,告诉他自己的父亲想留他一起吃顿晚饭。

王敬三一直对于金庸塑造人物、勾画情节的功力十分佩服。在问起金庸的创作灵感时,金庸告诉他:“看人。”金庸不仅是作家,还是个媒体人,他多年在报社的经历使他看到了人生百态,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他会从社会新闻上收集素材,融汇到自己的小说创作里。”

自这顿晚饭后,王敬三与金庸的联络更密切了。二十多年里,他曾多次去到香港与金庸会面,而金庸每次回乡,王敬三也必陪伴左右。

由于金庸常年在港,王敬三为了联系方便,还特意买了一台传真机与金庸保持电传。在往来的传真里,金庸会跟他聊起家长里短,回忆《明报》初创时的艰辛,会与王敬三讨论学术研究会应该怎样办。

金庸还时常问起家乡的情况。袁花老街有没有改造?自家的老宅修复得如何了?王敬三就一一回答这位游子的提问。王敬三回忆:“他有时候还会问,‘海宁现在怎样了?’,我就同他讲,海宁的皮革现在发展得相当好。”

金庸对学术怀着极大的敬畏。他曾在写给王敬三的信中说:“鄙人撰写小说,初时以海宁之传说为题材,不意骤得欢迎,台湾、香港等地有‘金庸研究’,殊不敢当,桑梓诸君爱护本乡子弟,遂设立‘金庸学术研究会’,然鄙人学识浅陋,所不敢当‘学术’两字之称。各位盛情厚意,鄙人铭感万分,中心藏之,不敢或忘。”金庸认为,自己写小说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已是极大的幸运和偶然,担不起“学术”二字。每每提及此事,王敬三就说,学术两个字能不能拿掉可不是他说了算,得看全天下喜爱金庸作品的人们的意思。

责任编辑:蒋晨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