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在读《古文观止》,里面的文言文都是精华。现在选取几篇有感触的文章写一下。
一 《郑伯克段于鄢》
作者 左丘明
主要内容:郑庄公的母亲偏爱弟弟共叔段,在郑庄公没有即位的时候,她的母亲庄姜就请求他父亲郑武公把王位传给共叔段,郑武公没有同意。
待到庄公即位,庄姜又为共叔段谋求封邑,庄公把京送给他,然而共叔段在封邑修城筑墙,完全违反了祖制,有大臣告诉庄公,庄公没有阻止,只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共叔段变本加厉,让西边和北边边境的人服从自己,背叛哥哥庄公,庄公仍旧没有阻止。
后来共叔段联合母亲想夺取王位,这时候郑庄公开始出兵镇压弟弟,共叔段的封邑背叛了他,他逃到了共这个地方。
郑庄公生气母亲联合弟弟害自己,就把她安置在颍城,并说不到黄泉永不相见。后来后悔,在颍考叔的帮助下,他挖了隧道同母亲相见。
二 《谏逐客书》
作者 李斯
背景:战国末年,秦国强盛起来,其他六国就派了一些人到秦国名为帮助实为密探,于是秦国一些宗室大臣建议秦王嬴政驱逐那些“外国人”。
李斯也在被驱逐之中。于是他给秦王写了这篇文章。
主要内容:李斯首先列举了秦国以往的君王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等四君厚待外国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比如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秦国强盛,而商鞅本是卫国人。
然后李斯又列举了秦王用的宝物来自秦国外不同的地方,比如秦王收集的昆仑山的美玉、和氏璧、佩戴楚国人干将莫邪合铸的宝剑,骑着别国的骏马等等,这些虽然不是秦国的产物,但是都在秦国宫中。
李斯指出,如果只用外物而轻人才,重视享乐不关心百姓,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
他指出“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名其德。”
最后他说,虽然东西不出产于秦国,但是其中的宝物很多;能人异士不是秦国人,但是愿意效忠秦国的很多。如果驱逐外来人,这样做损害人民强大敌人,国家会有危险。
最后秦王废除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三《 圬者王承福传》
作者 韩愈
韩愈有很多著名的文章比如《师说》、《杂说》等,但是这篇用现在的说法是很接地气,而且文章结构也值得我们学习。
主要内容:刷墙本是个卑贱又劳苦的手艺,但是王承福这个人却“甘之如饴”,很满足。
他家祖上都是农民,后来当了十三年的兵,还立了战功,但是他放弃了战功,回到老家,家里土地已经没有了,只好做刷墙的营生。挣来的钱用来吃饭睡觉,多余的就送给路旁残废、饥饿以及有疾病的人。
王承福说,人们各司其职,相互赖以为生:君主治理国家,官员推行国家教化,就像不同器皿有不同的用途。自己也是用自己的双手挣钱养活自己,所以心里很坦然。
王承福说自己的雇主有富贵人家,很多过几年房屋就成了废墟了,有的房主死了,儿孙保不住家业;有的房主人被杀了;有的房主死亡房子充公。之所以这样原因很多,所以我还是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做。
他说自己能力微薄,养不起妻儿,所以还是自己一个人好,不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那样又操心又操劳。
韩愈评论道,这才是独善其身的圣人吧。不过王承福为自己想的太多了,为别人考虑太少,所以还是有要批评的地方。但是他比那些只为满足私欲、专走歪门邪道丢了性命的人强太多了!
而且他的言语有使自己警戒的地方,因此作传引以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