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 汉武帝十六岁时登基,为巩固皇权,中央设置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另有开辟丝绸之路,在轮台、渠犁屯田等创举,并置使者校尉,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影响极为深远。
一、政治方面:
1、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和限制蕃王的“附益之法”。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为列侯,由郡守统辖,这就削弱了汉初的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强化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2、改革官制,加强皇权。打破封侯为相的惯例,起用布衣为相,对丞相完全控制,任用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共议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其中尚书令权力越来越大,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组成的机构,演化成一般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3、大量选拨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僚的控制。实行察举制,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州,每一州作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二、军事方面:
1、集中兵权,充实中央的军事力量,改革兵制,建立侍从皇帝和警卫首都的侍从军和禁卫军。
2、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伐大败匈奴,使北部边境得以安定。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西北边疆。
3、进军西南夷和南越,在西南夷设立犍为等郡,在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
三、经济方面:
1、釆取重农轻商,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取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
2、采纳桑弘羊的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由国家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增加国家经济实力。
4、兴修水利,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
5、改革币制,公元前115年下令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禁止郡国铸币。
6、颁布世界最早的治虫法规。
四、对外关系:
1、朝鲜半岛的三韩曾多次派人来汉,晋见汉武帝。
2、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
3、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
五、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大力推祟儒学,在长安设太学,在地方设立学校。太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考试合格后,可以直接担任官员。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