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大隋朝末年,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带兵巡游五台山时,途经一地口渴难耐,看到一股泉水从山间涌出,叮咚作响、晶莹剔透。于是,上前准备拿起器皿舀来一些泉水解渴。原来这股泉水是敞口的小井,清澈见底,当时正有九条小龙在小井四周盘绕成缸形玩耍。他用器皿一舀,就把井里这九条小龙舀在了器皿里。
后来他把泉水倒进井里,这九条小龙又到了井里,反复几次。当时因为口渴,他不管三七二十一,端着器皿一饮而尽。等他喝完泉水,饮完马,左脚踏上马镫,右脚上马正准备踏上马镫的时候,原先看见的这九条小龙突然变成九个十七八岁气度不凡少年,走到李渊跟前拜见说道:“我主万岁,拜见圣上,我们迎驾来迟,还请恕罪。”
龙泉寺始建于辽朝应历初年,当时释继升因对佛法感悟超群而被师兄嫉妒,被排挤出白马寺,以手上唯一的财产《金刚经》为指引,向北行进,来到凤凰岭创建了龙泉寺。
元大都妙善寺的比丘尼舍蓝蓝八哈石(“八哈石”意思是师尊)退居宫外妙善寺,该寺是舍蓝蓝以历年宫中御赐财物建成。舍蓝蓝退居妙善寺后,又于西山重修龙泉寺,建层阁于莲池。”
1332年(元朝至顺三年),元大都妙善寺的比丘尼舍蓝蓝八哈石(“八哈石”意思是师尊)圆寂。
1564年(明朝嘉靖四十三年),昌平州人崔学履为凤凰岭龙泉寺写下一首诗《龙泉喷玉》:“龙泉喷寒玉,汩汩无停时。道人对澄澈,游子杨清冷。”
龙泉寺·客堂
1659年(清朝顺治十六年),顾亭林由山东入京师,在《昌平山水记》中记录了“昌平州西南五十里龙泉寺”。
1884年(清朝光绪十年),直隶总督李鸿章聘莲池书院主讲黄彭年主纂《畿辅通志》,其中以《昌平山水记》为基础,描绘了龙泉寺的地理位置及水流情况。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麻兆庆修《昌平外志》记载了龙泉寺。
1889年(清朝光绪十六年),释印光来到龙泉寺担任行堂(寺院净碗扫地、铺筷添饭的杂役)。日后留书黄底黑字“南无阿弥陀佛”影壁于龙泉寺东院。
龙泉寺·天王殿
中华民国时期,庙会兴盛。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广东的香客募捐在金龙桥南的东院建万缘茶棚,施茶施粥。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立《万缘茶棚碑》,该碑现已无存。抗日战争时期渐趋沉寂。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龙泉寺仅有房屋几十间。至文革时期龙泉寺改为民居或他用。
1995年,随着凤凰岭自然风景区开放,当地政府及以蔡群居士为首的诸善信开始逐渐恢复寺院原貌。
2004年,释学诚率众弟子一行8人入住龙泉寺。
2005年4月11日,经北京市宗教事务局批准,龙泉寺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佛教活动场所,并迎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大和尚住持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