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教师三个阶段及特征(教师成长四个阶段怎么划分)

教师三个阶段及特征(教师成长四个阶段怎么划分)

更新时间:2025-06-14 03:28:25

教师三个阶段及特征

教师发展三个阶段期的主要特征:

(一)教师进入第一次成长期的标志

1. 熟悉教材,这是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最基础的内容。

2. 对教学的基本步骤与方法的掌握。这是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最重要的内容。

3. 对学生的关注。这个阶段的老师开始形成所谓的学生观。

4. 有与同伴合作的强烈愿望。其标志是校长和同伴的认可。

5. 开始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的甚至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当成最大的成功指标。

(二)教师进入发展高原期的标志

1. 很难感觉到像前一个时期那样快速成长,相反,发现自己在不断重复。

2. 能保持中等状态的教学效果,但即使更努力,也没有明显的提高,不过一般情况下也坏不到哪里去。好比两块萝卜放在一起煮,萝卜还是萝卜,味道没有改变,这时候需要放进一块骨头,教师成长的味道就不同了。

3. 工作内容和范围长期没有变化,自己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偶尔有一些新的尝试,也看不见什么效果。

4. 从同伴那里不能再学到更多的东西,觉得同伴懂的自己也基本上都懂。

5. 工作热情明显下降,但能维持着基本的工作状态;部分教师感到工作疲惫。

6. 开始关心教学理论,但没有哪一种理论完全说服自己,觉得这些理论都与自己切身的感受不一致。

高原期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首先,高原期对教师具有自蔽性,身处高原期的老师不能清晰觉察到自己的处境。其次,大约有二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教师,终身没有走出这个阶段。最后,伴随着教师专业发展高原期的到来,教师生活开始发生诸如离婚、生病、生活困难等等不如意的变化,走出高原期,格外艰难。

(三)教师进入第二次成长期的标志

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积淀,部分教师成功地进入到了第二次成长期。

1. 原先不太关注或不感兴趣的事物,突然或者慢慢开始成为重要的生活内容和工作内容。

2. 生活圈和工作圈开始突破原来的格局,向外扩展。

3. 关于教育教学和人生事业方面的理解开始与同伴区别开来,甚至有明显的不同。

4. 不仅对教学问题感兴趣,而且对教材、课程资源、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一定区域内的教学管理问题开始感兴趣。

5. 开始对某一种理论有热情,甚至成为某种理论的追随者。

6. 非常注意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资料的收集,并且非常珍惜自己的这些资料。不注意收集自己的资料,说明教师没有倾注自己的心血。有一位年轻的教师非常刻苦好学。学校派他到日本去学习,日方安排了一位日本老教师来教他。不幸这位老教师去世了,政府把老教师一生收集的所有教学资料存放在博物馆里珍藏,还划出一间七十多平方米的房子存放。这位年轻教师与工作人员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都没有整理好老教师的那些资料。可见卓越型教师是非常注意收集自己的资料。

7. 对朋友或者工作伙伴开始有挑选,而且这种挑选不完全是因为与自己的亲疏。

8. 在工作甚至生活中的一些方面追求与他人不同的看法和做法,表现出对一些固定的看法和做法的不满意。

9. 开始在内心怀疑自己过去的一些信念,开始能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甚至否定。

10. 更关注自己的内心,有时会像观察别人一样观察自己。

11. 对自己常常有陌生感,感到自己变化很大。

12. 既不自卑,也不像过去那样自傲,能客观看待自己。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的三个阶段主要是分别是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其实这三个阶段可以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来理解各个阶段的关键特征。

首先是关注生存阶段,在这个阶段,多半是刚入职或者是入职不久的新老师,刚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觉得非常陌生,毕竟是新人,想给其他同事或学校领导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因此,他们会把工作重心放在人际关系上是理所当然。因为他们想融入到这个集体大环境中,希望同事们能够接纳他,希望领导能够赏识他,更希望学生能够喜欢他,人际关系于新老师而言无疑是开始工作的第一步。

其次是关注情境阶段,当人际关系稳定后,也得到学生们的认可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老师会把重心转移到教学本身,希望能够干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他们比较在乎学生的成绩或分数,因为学生成绩提高了,工作能力就能得到认可,同时,老师的教学成绩也是以后升迁和评职称的重要依据,老师也希望能够在教师岗位上蒸蒸日上,更上一层楼。

最后,是关注学生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老师,一般经验已经比较丰富,而且在职称上也可能是高级甚至是特级教师了,所以他们没有渴望再往上升迁,自然教学成绩的压力也减了不少。但是同时,他们也许在思考,做了这么多年的老师,搞了这么多年的教育,究竟怎么才对学生的帮助时最大的呢?慢慢地,他们也许会发现,教育更多的应该关于学生本人,而不仅仅是成绩,一个学生未来能走多远,能力是一个方面,而更多的是他们的道德素质。慢慢地,他们把工作重心从关注学生学科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本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个别差异性,并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提升!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