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旧题“吕不韦撰”,其实是他的门下士所作。这部书产生的原因,很是特别。当吕不韦做秦国宰相的时候,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都折节下士,喜宾客,宾客愈多,他们的名气愈大。吕不韦觉得秦国这样强盛,自己又这样显贵,这件事不应当不及他们,所以也尽力招致宾客,居然也招得食客数千人。那时候诸侯辩士如荀卿、虞卿一班人,都著书传布天下,不韦一想,这也是显名的妙法,自己虽能力不及,现放着许多食客,正好利用,于是就叫他们把自己的心得,和传闻故事,各自写出来,集成一书。他就把这书冒充自己的著作,名为“吕氏春秋”,这便是《吕氏春秋》的由来。
《吕氏春秋》由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其门人编写的一部著作,包含各家学说,并命名为《吕览》。后改名为《吕氏春秋》。
据说成文后,吕不韦让其门人将成文内容放于城楼之下,邀请市民修改,凡改一字就可得千金。而这也是一字千金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