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是怎样的一个典型)

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是怎样的一个典型)

更新时间:2025-06-29 04:58:49

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苏轼博学多才,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可谓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他的身上有很多的标签。

林语堂曾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个评价确实很中肯

标签一 千古文豪

苏轼一生,最主要的成就,就是他写下的流传千古的文章、诗词。

苏轼的文章体裁多样、个性鲜明、汪洋恣肆,随物赋形、自然天成。他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驾齐驱,誉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文擅天下”,同为“唐宋八大家”。其代表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 其文包罗万象:政论、策论、游记、小品、序跋,应有尽有!

苏轼的词内容广度、表现深度皆超越前人,他“以诗入词“,将广阔的社会生活纳入词的表达领域,一扫唐五代柔靡气息,开创豪放一派。其词格调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被誉为豪放词开宗立派之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成为“千古绝唱”。

苏诗想像奇绝,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在宋代诗人中首屈一指。诗歌代表作有:《和子由渑池怀旧》《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望海楼晚景》《雪后北台书壁》《饮湖上初晴后雨》 《赠刘景文》等。

标签二 艺苑宗师

苏轼博学多才,不仅是文学家、诗人、词人,苏东坡还是书法家,画家、发明家、工程师、音乐家,在众多的艺术领域,他都表现出超乎时人的卓越才能。

苏轼的书法能够融会百家之长,独辟蹊径,自成一体,形成丰腴跌宕、大度硕美的风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代表作《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在绘画上,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开创文人诗、书、画结合一代新风。其代表作《枯木怪石图》被视为稀世珍品。

苏轼一生有很多发明:东坡帽、东坡扇、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茶、东坡酒、东坡砚等。苏轼好美食,他一生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60多道著名菜肴。苏东坡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他把五代时一种帽子改造成戴摘方便的高筒短檐帽,时人将苏东坡的这种帽子称之为“子瞻样”、“东坡帽”。逢节日,几乎青一色的子瞻帽流动于大街小巷,很是显眼。“盖元祐之初,士大夫效东坡顶短檐高桶帽,谓之‘子瞻样’。”

苏轼筑苏堤。元祐四年,苏轼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率众疏浚,动用民工20余万,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把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名曰“苏堤”,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标签三 天生乐天派

苏轼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他在剧烈的政治波折中历经宦海沉浮、牢狱磨练、三次被贬,非但没有被生活的艰难困苦所打倒,反而使他的内心慢慢趋于冷静而脱俗,令他的性格变得旷达而超然,也让他的人生境界达到另一个高度。

他一生中最惊险的一幕是在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新党陷害入狱,新党人欲将其至于死地。狱中的苏轼最初惊荒不已,深知此次凶多吉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天生乐天”的心态又占据上风,安然食宿。一天晚上,苏轼已经睡着了,忽然牢门打开,一个新犯人被送了进来,苏轼也未加理睬,继续睡自己的觉,不一会便鼾声如雷。到了四更天,苏轼被那个新来的人犯叫醒,那人连声对苏轼说:“贺喜学士,贺喜学士!”,苏轼被说的莫名其妙,忙问怎么回事?那人却说:“您只管睡觉便是。”说完拎起包袱就走了。原来,那个太监是神宗派来观察狱中表现的,听说苏轼坦然入睡,神宗高兴地说“我早就知道苏轼心中无事,心里没鬼”。

最终,吉人自有天相,苏轼入狱五个月后在多方力量的营救下最终免于死罪,被贬黄州。在黄州,他写下了最能体现他乐观面对困境的是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象征苏轼一生所遇的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但任凭这风吹雨打,苏轼大吼一声“谁怕”!我自归去,哪怕前路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自是苏轼一生乐观的最佳注解!

标签四 有气节的士大夫

纵观苏轼的一生,三起三落,颠沛流离,但他穷达如一,始终坚守直言敢谏、爱国爱民、清正廉洁的政治操守。正如他在《杭州召还乞郡状》中所说的那样,“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在宋神宗一朝,重用王安石推行变法,苏轼最初也是反对变法的,极论新法不便。于是新党攻击他,以致外放,甚至因诗获罪,差点死在狱中。但在新党失利,旧党启用苏轼后,苏轼也反对全部推翻新政,主张“参用所长”,招致旧党“台谏诸人”与之为仇。于是,他受到新党、旧党左右夹击,不安于朝。在新旧两党党争中,苏轼不做骑墙派,不阿谀奉承、直言敢谏,屡受排挤。自知不容于朝,在元祐六年接到承旨召还的圣旨后,苏轼三次上疏辞免翰林学士承旨,皆未获准。于是,苏轼再上此《杭州召还乞郡状》,极力表达自己乞求外放之心。他在文中感言“臣若贪得患失,随世俯仰,改其常度,则陛下亦安所用。臣若守其初心,始终不变,则群小侧目,必无安理。”在朝堂,若继续坚持直言敢谏,则朝堂上的小人必然不快,朝廷也无法安宁。作为有气节的士大夫,苏轼宁愿成全自己的坚守与初心,在地方上为官,为百姓办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简单说苏轼是一个好人。 对于百姓,他一刻也不曾忘过,无论是在京城,在杭州,在黄州,还是最后被贬海南,无论他有权利还是没权利,他都尽力为百姓做事,造福一方。他自称是“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民”。 对于世上的人,他相信他们都是好人,他以一颗善心看待世界,哪怕是政治上与他不和的人,私下里仍可成为朋友。 对于朋友他肝胆相照,朋友有难必当全力相助。 对于妻子,他情深意重,对于王弗的死,他十年未忘,一首《江城子》感人至深。 对于自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满腹的不合时宜”。 要想了解更多,你可以看一看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下面这首诗是暗写苏轼的,也可表现他的为人: 谁能荷叶枯黄了,谁能再把湖水染绿?白鹭飞远了,谁能和奏鸟啼春曲?宝塔孤单了,谁能荡出波影涟漪?夕阳落山了,谁能涂红朝霞遍地?走走、看看,问问他,问问你。谁的心中有甘霖细雨?谁的真情能撼天动地?谁的勇气能扭转乾坤?谁又能擎起那描青山绘绿水的如椽巨笔?谁能?谁能擎起?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