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破产赔偿金多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外企员工本身工资待遇相对要高,赔偿时的基数要大,最终给付的赔偿自然就多了;
二是外企赔偿执行的标准大部分按照外企所在国家或地区,在我们国家设立公司或办事处的外资企业,大部分是发达国家或地区,员工收入也相对较高,破产后赔偿自然也多一些。
外企早期的盈利能力,毋庸置疑。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外企切下的不占少数。即便多数外企因为业绩下滑,业务调整需要进行裁员,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员工补偿还是不差钱。
于是,N+6渐渐成为外企裁员补偿的“标配”。一种说法是,“6”即为半年缓冲期,外企一般会给被裁者半年时间去重新找工作。当然,越早走补偿越高,N+7是立刻走人的情况,奖励一个月的薪资;多待一个月交接或者寻求内部机会则补偿有可能变为N+5了,再多待两个月就可能变成N+3了。
“公司常常为了快速遣散员工,划定补偿等级。只有早早签下解约合同,才能拿到最高的补偿,时间越往后,补偿越少,最后基本上就只剩下N了。”有网友吐槽。
相对来说,新入职的年轻员工一般都满意公司的补偿方案。早前,甲骨文员工就曾对媒体表示:“这样的赔偿条件比国内其他企业好很多”。但是,级别高、资历深、年龄大的员工不一定满意。况且,在实际操作过程,公司设定的工资上限远不及许多高级别员工的工资。
因此,积极主动争取自身权益,也是补偿偏高的原因之一。2014年7月,微软宣布裁员,N+2的赔偿方案被原诺基亚员工集体抗议。为了顺利完成裁员,微软修改了补偿方案,在此基础上,上调基本月工资金额、增加了两个月的通知离职时间、补发1个月薪资的年终奖,最后裁员补偿由N+2变成了N+6。
无独有偶,2017年2月,新博通裁员消息一出,就有大批员工在公司门口拉出横幅:“加班时我们全力以赴,裁员时请真情对待”、“High profit. Why lay off”。现场抗议裁员,希望公司在裁员时真情对待。
所以说,高额的补偿金背后,其实也是被裁员工与公司的博弈。当然,这种方式对于爱惜口碑的外企十分奏效,同时恐怕也给国内企业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