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推敲”的典故与贾岛、韩愈等人有关,而与王维无关。
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载,贾岛初次到长安城参加科举考试时,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因其中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句中的“敲”字不够贴切。他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字还是用“敲”字,于是就伸手作势,反复进行推敲。不想此时韩愈的轿子正好路过这里,随从人员无意中惊扰了贾岛。韩愈了解了情况后,不仅没有责怪贾岛,反而与他一起讨论用哪个字更合适。韩愈认为,“敲”字好,因为“敲”能发出声音,惊扰了和尚。韩愈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因此,“推敲”的典故与贾岛、韩愈等人有关,而与王维无关。
推敲典故自唐代诗人贾岛的诗作。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传说贾岛在写“僧敲月下门”时开始想用“推”后来又想用“敲”,反复琢磨词句,一直不能确定哪个更传神精美,甚至坐在驴背上也反复吟诵,伸手比划,不知不觉冲撞了韩愈的仪卫随从,韩俞问明原由,沉吟良久,对贾岛说:“还是敲字更好。”贾岛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