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有4点:
1、出现时间不同,方鼎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西周中期以后就非常罕见了。
2、制造工艺难度不同,圆鼎比方鼎简单得多。
3、存在数量上不同,方鼎制造太难,数量上远远少于圆鼎。
4、支脚数量不同,圆鼎一般是3脚,方鼎一般是4脚。
关于鼎有很多的传说,但是在我们看来意义重大的鼎,在最初的时候也只是用来做饭的而已,和现在的锅差不多,有这样的记载:
"鼎,三足二耳,五味之宝也。"在周朝的时候,就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的规定,这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被誉为一个国家的重宝。
但是在秦朝之后,鼎逐渐失去了其象征意义。此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态得以延续,但是只是作为装饰物和焚香的器皿了。
圆鼎最为古老,为商代中期。方鼎为商中晚期出现!
圆鼎:是流行时间最长的鼎式,基本形制是腹腔圆而深,耳小直立于口缘上,三足为锥形。商代中期以前的圆鼎,体薄口宽,小立耳呈半圆形,深腹,三锥足又短又矮,足内是空的,与腹部相通。有一耳与一足对齐,另一耳在另外两足之间。做工较粗,有明显的铸痕。商代晚期的圆鼎。体厚口有方唇,立耳变大,柱足流行。足与耳的位置发生变化,有一足必与两耳等距,另两足在双耳的同侧;圆腹变浅,圆底;商代圆鼎约有14种基本式样。
鬲鼎:又叫分裆鼎,是鼎和鬲的混合体,上部似鼎,下腹似鬲,但又另有一段较长的锥足或柱足。鬲是款足(即内空)器,因而袋足甚低的称为鬲,袋形下有一段较长的锥足或柱足的称为鼎,约有6种基本式样。
扁足鼎:是有特殊用途的鼎式,在商中期出现的,数量不多,未形成主流的鼎式。和一般列鼎不构成必然的组合。小扁足鼎的足有时连铸一箅形的盘,用以承炭火,以温暖食物。大型扁足鼎(口径在
26厘米以上)较少,多数是中型和小型的。商代晚期扁足圆鼎大多是浅腹的,这是一个明显的特征,大约有4种基本式样。
方鼎:商中晚期出现,是方形槽或长方形槽的四足双耳容器。无论大小,方鼎成偶数使用,这是常制,单件存在,多为失散之器。商代方鼎基本式样有6种。如“司母戊鼎”、“杜岭方鼎”。商代前期的方鼎为方形槽,壁薄,立耳外侧作槽形,兽面纹以单线为主;商后期的方鼎为长方形槽,壁薄,纹饰由多层细线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