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鲁编修人物性格特点,鲁编修是一个贫困潦倒的“穷翰林”,明清时代,进士尤以能进入翰林院为荣。这是因为进入翰林院也许就是飞黄腾达的开始,自明英宗时起就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所以读书人无不以中进士,进翰林院为奋斗目标。
但是,翰林虽然令人羡慕,也似乎是前程无量,但在飞黄腾达之前却也只是个冷寂的京官,是个没有油水可捞的清水衙门,翰林们也只是每日编编书,写写文章,所以,鲁编修自称是“穷翰林”也不是偶然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做穷翰林的人,只望着几回差事。现今肥美的差,都被别人钻谋去了。白白坐在京里,赔钱度日。”虽然很想出去捞一把,但是因为没有后台没有门路,美差已经被人钻谋去了,他也就只能干等,终日里结交些文人墨客发发牢骚。
《儒林外史》鲁编修人物形象鉴赏分析
鲁编修官作到翰林,50岁离京返家,有一妻一女。因没有儿子继承举业,便把女儿当作儿子一样培养,从小教鲁小姐作八股文章。在他心中,一切诗词赋都不过是野狐禅,唯有举业才是正经学问。他对女儿说:“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他爱蘧太守的公孙有才华,便择他为婿,希望他能继承事业。但在女儿完婚后,他见女婿只会诗词歌赋,不通八股,便出两个题让他作,结果蘧公孙写出来的文章都是些诗歌上的话,又有两句像《离骚》,又有两句‘子书’,不是正经文学,因此,心里着气。他与妻子商量再娶一个如君,早养出一个儿子来叫他读书,接进士的书香。妻子说他年纪大了,劝他不必,他就着了重气,跌了一交,半身麻木,口眼也有些歪斜。鲁编修是科场上的成功者,也是科举制的维护者,但作品通过他晚年的凄凉,作了深刻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