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瓦窑堡会议历史背景(瓦窑堡会议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瓦窑堡会议历史背景(瓦窑堡会议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更新时间:2025-07-07 03:12:52

瓦窑堡会议历史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1935年夏,日本帝国主义以吞并华北五省为直接目的,加紧侵略华北,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这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新形势。1935年12月25日,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等决议案。27日,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会议关于政治形势的决议和毛泽东的报告,圆满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自“九•一八”和“华北事变”以后,日本加紧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继续卖国投降的政策,构成了中华民族空前严重的危机,威胁到了国家的生存。因此,从1935年起,全国人民抗日爱国运动开始高涨,中国革命重新走向高潮。

  特别是“一二•九”运动后,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我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号召,使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全国工农坚决要求抗日,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剿共”,实行抗日;少数民族特别是华北的蒙古族人民,正在起来斗争;在国民党内部开始发生分化,一部分中下层分子和上层特别是亲英美分子,也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在革命重新走向高潮的时候,迫切要求对日本进攻以来的国内形势作一次正确的分析,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政策,纠正党内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为此,党中央于1935年12 月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