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大概一般是这样去解读与人为善这四个字的:就是以善良的心地、愿望、行为去对待或帮助別人。这样理解和践行与人为善当然好,但其实还远远不够。
这要从与人为善的出处或本义说起。这四个字最早出于《孟子·公孙丑上》,原文是:“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以人为善,以恒敬之”的意思是以善良的态度对待别人,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六个选段《爱人者人恒爱之》,全句是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意思是说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 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
这段话,宗旨就是劝人互爱互敬。这说明,我们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自古就是教人互敬互爱。
理解这段话,就应该实践这段话,在社会生活中继承并发扬我们民族的光荣传统,人与人之间做到互敬互爱。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地团结、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