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熊效应”的是社会心理学家 丹尼尔·韦格勒(也音译做丹尼尔·文格纳),他最先的实验对象是白熊,所以也称之为“白熊效应”。但是其实什么是实验对象并不重要,之所以将这个效应命名为“白象效应”,是为了更加鲜明地突出那些压抑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做无用功而已.“白熊效应”也应用于对性的压抑。也就是说当人们打算压抑关于性的想法时,人们其实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思考性上面。
越想忘记什么,越是忘不掉。
这就是“白熊效应”,也叫“白象效应”,由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勒提出。
如何摆脱白熊效应:
人之所以会产生白熊效应,其本质就在于对想忘记的事物经历了大脑再次“确认”的过程。所以,想要摆脱白熊效应,只要删除“确认的过程”,或者减少“确认的次数”,就可药到病除。具体怎么做呢?
顺其自然:对于所有无法改变、不可预知、难以掌控的事情,没有比“顺其自然”更有效的方法,正所谓“船到桥头自然直”;
分散注意力,专注于其他事情:比如忙碌、努力赚钱能让你忘掉失恋的痛苦;比如吃一顿或睡一觉能让你忘记不开心;
改变沟通方式:比如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把“不要做什么”改成“可以这么做”,能有效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
不要太压抑或太克制:给自己时间,让时间过去,让过去过去。
越想忘记什么,越是忘不掉,怎么办?其实,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