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茅盾的故事(茅盾有声小说全集)

茅盾的故事(茅盾有声小说全集)

更新时间:2025-07-11 02:36:15

茅盾的故事

1;改名

大革命失败后,茅盾难以逃脱黑暗势力的追寻,不得不隐去真名——沈雁冰。面对残酷而矛盾的现实,他并不胆寒,在谋篇《幻灭》时,茅盾将讽刺和嘲笑交织在一起,亮出了“矛盾”署名。叶圣陶窥透他的心态,因百家姓找不出矛姓,于是巧妙地添了个草头。

2;背《红楼梦》

1926年的一天下午,开明书店老板章锡琛请茅盾、郑振铎、夏丐尊及周予同等人吃饭。酒至半酣,章锡琛说:“吃清酒乏味,请雁冰兄助兴。”沈雁冰酒兴正浓,便说:“好啊,以何助兴?”章锡琛说:“听说你会背《红楼梦》,来一段怎么样?”沈雁冰表示同意。于是郑振铎拿过书来点回目,沈雁冰随点随背,一口气竟背了半个多小时,一字不差。同席者无不为他的惊人记忆力所折服。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教育。小学毕业后,他曾在湖州中学、嘉兴一中、杭州私立安定中学读书。

1913年茅盾从中学毕业以后,母亲陈爱珠为他做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决定。她在《申报》上看到了北京大学招收预科生的公告,就让茅盾去试试。茅盾根据母亲给的招考信息,去上海报名参加了考试,报考的是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也就是文科。但是,茅盾父亲的遗愿是希望他能实业报国,报考文科是与之相悖的,因此报考后他没敢告诉母亲。

很久以后,茅盾才等来了录取通知书,开明的母亲知道他考了文科以后,并没有反对儿子的选择。

1913年秋季开始,17周岁的茅盾开始了北京大学的求学经历,期间他广泛阅读,包括欧洲文艺复兴作品、莎士比亚的戏剧等,知识面大大增加。

从“商务”开启文学之路

1916年,茅盾大学毕业后,考虑到家里的经济状况,他没有继续读书。同年8月,在亲戚的介绍下,茅盾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简称“商务”)工作。

茅盾因为从小英文就非常好,且在读大学期间也很注意这块内容的学习,最初的工作就是批改英文函授生的课卷,慢慢地,他的才能在工作中逐渐显现出来,后来在商务印书馆译书。王飞鹏介绍说,茅盾当时只有20来岁,但翻译的作品很得前辈们的赏识,之后他还写了很多童话,比如说《狮骡访猪》《大槐国》《蛙公主》等,后来还从事过《妇女杂志》的编辑工作。

在“商务”工作这几年为茅盾做了大量的积累,有两件事对茅盾影响巨大,一件是1919年5月4号爆发的新文学运动,另一件就是《新青年》。当时《新青年》上发表了李大钊的两篇文章,即《庶民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对茅盾的影响非常大。此后,他开始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宣传和倡导新文学运动。

“当时,《小说月报》是‘商务’最重要的文学杂志,主要内容是鸳鸯蝴蝶派的文章,到后期出刊仅有两千册。受到新文学思想的影响,‘商务’高层希望能让《小说月报》起死回生,1919年底,海盐人张元济,也就是当时‘商务’的总经理看中了茅盾的才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他在《小说月报》开辟新栏目‘小说新潮栏’。”王飞鹏介绍说。

茅盾担任“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以后,即发表了《小说新潮栏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等文章。他前期受到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一些新思想就通过文章展现出来了。

尽管启用新人、开辟新栏目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但很快就有了成果。1920年的时候,茅盾开始担任《小说月报》的主编,他对《小说月报》开始了全面的革新。

1921年初,茅盾联合郑振铎、叶圣陶、孙伏园、周作人等12人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小说月报》的稿源就来自于该团体。

这些成员都是受新文学运动影响之后的进步人士,《小说月报》的内容也从新鸳鸯蝴蝶派的文章彻底转变为新文学思想文章,其销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1921年1月是全面改革以后的第一期刊,即第十二卷第一号,当时印了5000册,在全国迅速售罄;第十二卷第二号,印了7000册,再次迅速售罄;到第十二卷的末期,《小说月报》的印量达到了1万多册。该杂志成为新文学思想的一个宣传阵地,影响了当时一代年轻人。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