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窗》是茅盾先生写的一篇关于童年生活的抒情散文,创作于1928年。作品的背景设定在浙江桐乡的乌镇,这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镇,拥有青砖、白墙、黑瓦的特色建筑以及小院、弄堂等独特的地方风情。
故事发生在乌镇的民居,这些房子的特点是前面只有一排木板窗。在暖和的晴天,人们会打开所有的木板窗,让光线和空气进入屋子。然而,当遇到大风大雨或寒冷的冬天时,木板窗必须关闭,此时屋子就会变得黑暗如洞穴。为了打破这种封闭和黑暗,乡下的人们会在屋顶上开一个小方洞,装上一块玻璃,这就是文中所描述的“天窗”。
夏天阵雨来临时,孩子们特别喜欢在雨中奔跑和跳跃,仰脸看闪电。但由于安全考虑,大人们常常禁止他们这样做,并让他们进屋。此时,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从那小小的玻璃窗口,他们可以看到雨滴打在玻璃上的情景,还可以观察到闪电的形状。这使得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激发,他们会想象雨、风、雷、电如何强烈地改变这个世界,这种力量比他们在户外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得多。
总的来说,《天窗》不仅描绘了乌镇特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还通过一个小小的天窗展现了孩童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写的关于童年生活的一篇小文章。作者抓住了孩子好动、爱玩的特点,利用丰富的想象,把天窗下的孩子描写得活灵活现。全文结构清楚,充满童真童趣,可以说,小小的天窗是那么神奇,它不仅给乡下的房子带来了光明,还放飞了乡下孩子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