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令、算术、书法、文才、政论,到明清时期则考八股文。
唐朝时候科举主要考常科和制科两大科。其中常科是指每年常规举行的考试,而制科是指皇帝偶尔临时举行的考试。
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
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
1. 考试科目: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依次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是地方级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学功底,如文学、经史、诗词、论语等内容。会试是省级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德行、礼仪和应对策略等方面。殿试是全国性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才干、文化水平及治理方案等。
2. 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包括经学、史书、文学、子书、书画等方面的知识。其中,“四书五经”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它们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