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观题备考整体思路
(一)原则
考试考什么,考生学什么;重点是什么,重点学什么。
(二)细化
重点科目、重点内容,重点学。非重点科目的重点内容,重点学。重点科目的非重点内容,快速学。非重点科目的非重点内容,可以不学。
二、主观题题型
2018年法考改革以来,主观题题型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主要包括两个:第一个是出现了科目综合性的案例,第二个是出现了选做题。这两个变化,从2018年至2021年,都有延续,2022年高概率也会继续延续。
第一题:论述题(主要考察法治思想),第二道:大案例(刑法大案例),第三题:大案例(刑诉法大案例),第四题:大案例(综合性大案例,主要考察民法、民诉法、商经法),第五道: 大案例(选做题,行政法和商经法二选一)。
三、备考资料选择
(一)选择学习包书籍,使用配套公开课程
这种备考方式适合在校考生,尤其适合在校的法本考生,但是并不适合在校的非法本考生(同时需要获得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及以上学位或者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才具有报名条件)。
学习包是正式出版物,是纸质版书籍,有书号,线上、线下都可以买到,价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一套完整的学习包大概有24-48本左右的书籍(这个没有统一规格,各个法考培训机构会有自己的体系)。
正是因为学习包书籍是正式出版物,所以相对于内部讲义来说,无论是字数还是体系,都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作者不能随意删减内容。一方面要符合字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保持学科的体系完整性,这也就导致学习包书籍很厚,内容很多,但是并非都是必考考点、高频考点,低频考点、非重点也在里面,使用起来就像大海捞针,备考效率很低。
比如民法的精讲书籍,页数大多都在500页至600页左右,其配套的公开课程大概有10天左右(1天6个小时的课时量,也就是60个小时的课时量)。这种相对大体量的书籍和配套公开课程只能适合在校的法本考生,因为只有在校的法本考生每天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用这么厚的书、去听这么多的配套公开课程,而这只是整个法考备考过程当中的一个阶段的一个科目。
正常来说,整个法考备考过程当中,八个科目需要经历精讲夯实基础、真题进行检测、模拟题进行强化、背诵进行巩固、考前聚焦进行拔高这五个环节。
(二)选择内部讲义,报名内部课程
这种备考方式不仅适合在校考生,而且适合在职考生。
内部讲义是内部学习资料,一般为内部课程的配套资料,有纸质版的(线下面授一般提供,线上网课很少提供),有电子版的(线上网课一般提供),没有书号,一般买不到。
内部讲义和内部课程较为精炼,是授课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授课经验筛选之后留下的干货,必考考点、高频考点一应俱全,不用考生自己再去判断哪些是重点、哪些不是重点,省去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这个判断。内部讲义和内部课程虽然比较精炼,但是从应试的角度来说,其广度和深度是足够应对法考的要求的。
我们需要知道,考生是在复习法考,法考只是要求考生记住并且能够写出、做对即可;考生不是在进行学术研究,不需要掌握知识点背后的深厚理论。
比如民法的内部讲义(讲解知识点阶段),页数大多都在200页至300页左右,其配套的内部课程大概有6天至8天左右(1天6个小时的课时量,也就是36个小时至48个小时的课时量)。这种相对小体量的内部讲义和内部课程,不仅适合每天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的在校法本考生,而且也适合每天大概只有3个小时左右的在职考生。
报名内部课程的考生是每个法考培训机构服务的重中之重,因为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决定服务,所以报名内部课程的考生所享受的服务及其质量都远远优于只是选择学习包书籍,使用配套公开课程的考生。
(三)从学习包书籍、配套公开课程转向内部讲义、内部课程
某些考生在使用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包书籍和配套公开课程之后,能够感觉出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已经不允许自己再跟着学习包书籍和配套公开课程备考了,于是就会报名内部课程,这个时候需要进行一个衔接,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种情况:在报名内部课程之前,已经开始了某些科目的精讲书籍和配套公开课程的学习,那么就把已经开始了的这些科目的精讲的学习完整结束掉,不要留下尾巴。
其他科目的精讲书籍及其配套公开课程当作“字典”使用即可,可以不用从头到尾系统学习一遍。但是当自己学完内部课程和内部讲义上的某些知识点之后仍然不太清楚,需要更深一步学习、掌握的时候,找到该知识点在精讲书籍及其配套公开课程上的详细讲解再次学习一遍即可。除了这个需求之外,不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精讲书籍及其配套公开课程上面。
第二种情况:在报名内部课程之前,还没有开始任何科目精讲书籍和配套公开课程的学习,那么可以考虑使用刑法、民法这两个科目的精讲书籍,跟着配套公开课程系统学习一遍,夯实基础,事半功倍,后面就不用也没机会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复习这两个科目的知识点了,只用通过做真题或者模拟题去查漏补缺,哪里不会、专攻哪里。
同样的,其他科目的精讲书籍及其配套公开课程当作“字典”使用即可,可以不用从头到尾系统学习一遍。但是当自己学完内部课程和内部讲义上的某些知识点之后仍然不太清楚,需要更深一步学习、掌握的时候,找到该知识点在精讲书籍及其配套公开课程上的详细讲解再次学习一遍即可。除了这个需求之外,不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精讲书籍及其配套公开课程上面。
四、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法考的本质
(一)目标
通过法考是眼前的事情,学习法律是一辈子的事情。
换句话说,就是不要把法考当做学术研究,用学术研究的方法去备考法考。法考是考试,是考试就会有必考考点、高频考点等,大家需要做的就是把重点知识点必考考点、高频考点学完、掌握、记住就行,那些低频考点、沉睡考点就放心、大胆跳过,不要在这个上面过多的花费时间和精力。大家不要像那些进行学术研究的老师和学生一样去研究法考,爱听不同老师的课、喜欢钻研不同老师针对统一知识点的不同观点,这种备考思路已经“剑走偏锋”。
法考是有难度的,但是难在大家需要复习的科目多、知识点多,难在大部分考生每天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复习,或者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复习,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不是难在知识点本身。法考的那些知识点和法学学术研究、理论研究的那些知识点对比起来,可谓是“小巫见大巫”,前者可以说是“皮毛”,后者才是“骨肉”。
还有就是,不同科目所占的分值有着很大的差距,不要把自己对某个科目的喜好强加在某个科目身上,喜欢就多花时间和精力去复习,不喜欢就不花时间和精力去复习或者没事看两眼书、听几分钟课程,这样就大错特错了。
比如三国法这个科目,每年所占的分值大概是15分至18分左右,平均到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这三个具体科目身上,每个科目所占的分值就5分至6分。这也就决定了大家即使再对三国法感兴趣,也不能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三国法这个科目上。
再比如刑诉法这个科目,被考生“戏谑”为法考当中最难的科目,没有之一。这就导致很多考生天然对刑诉法产生了畏难情绪,不愿意去复习,因为实在太痛苦了,有时候刑诉法的培训资料看不懂,但是配套的课程可以听懂;有时候配套的课程听懂了,但是做题一做就错,错的惨不忍睹……于是干脆不复习了,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但是刑诉法的分值在65分左右(客观题分值35分左右,主观题分值30分左右),占到了法考总分值480分(客观题总分值300分,主观题总分值180)1/7左右。这也就决定了即使大家再不喜欢刑诉法这个科目,也要去复习,而且需要花上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复习,而不能不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