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蓑戴笠的老翁
蓑:本义:雨具名。即蓑衣。笠:用竹篾或棕皮编制的遮阳挡雨的帽子。
《笠翁对韵》,是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的作品,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
作者李渔,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全书分为卷一和卷二。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释义披蓑戴笠的老翁。
“翁”,读音为wēng,最早见于秦朝小篆中,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翁”的基本含义为老头儿,如老翁、渔翁;引申含义为父亲,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日常使用中,“翁”也常做名词,表示对男性的敬称,如字某曰某翁。
“翁”,初见于秦朝小篆中,形声字。羽表意,篆书之形像鸟的羽毛;公(gong)表声,公是古五等爵位之首有居上之意,表示翁是乌颈上的毛。本义是鸟颈脖上的毛。假借指老翁。“翁”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