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怎么样 他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王安石的科举考试成绩如何)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怎么样 他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王安石的科举考试成绩如何)

更新时间:2025-07-14 09:18:16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怎么样 他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反对天生德性说,重视后天的习染和教育的作用;反对专重文辞的“无补之学”,崇尚实用的“朝廷礼、乐、刑、政之事”;反对道德不一,主张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反对“文武异道”,主张学文习武、文武并重反对以严厉的烦琐的规章制度去强制学生,重视教育者的感化作用;反对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主张批判地学习。他在教育改革上,改革了当时的科举考试制度,广设学校,统一大学用书。所有这些,在当时来说,无疑是进步的、革新的,应该给予历史的肯定。正因为如此,北宋的保守派及以后的一些儒学者,对王安石进行了许多恶意的诬蔑、谩骂和攻击。如司马光骂王安石“不当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程颢骂王安石说,今日“大患者,却是介甫之学。”(<河南程氏遗志)--卷上)朱熹对王安石的新法、新学更是大肆攻击,骂王安石“肆情反理”、“迷国误朝”、“败国殄民”,不一而足。

  首先他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王安石认为人才是国家的栋梁,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荣辱,“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但是当时的社会,人才太少而不才太多,“方今天下之不足故也”,“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其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时之变者,盖阖郡之间,往往而绝”。因此,王安石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民富国强的关键就是人才的培养,“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已而衰,古今之道义,流俗所共知耳”他在指出:“然则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

  其次,他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宋代学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存在着很大的弊病,“朝廷礼乐刑政为有司之事。未尝在学。学者亦漠然自以礼乐刑政为有司之事,而非己所当知也。学者之所教,讲说章句,故非古者教人之道也。而近世乃始教之以课试之文章。夫课试之文章,非博诵强学穷日之力则不能。”这样的教育内容。即使学成了,也是“大则不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不足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这种教育非但不能成人之才,而且毁坏人才。针对这种状况。王安石提出国家兴办学校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实用人才。围绕这个培养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王安石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无不在于学。”特别强调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要“求专门”、“尚实用”、“兼文武”,使“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 J一旦国家需要他们为之出谋划策,则随时可拿出行之有效的策略来。

  第三,他主张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在王安石看来,对人才的管理同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必须加强。王安石提出了三点建议,即“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

  改革措施:

  三舍法 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   贡举法 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   

惟才用人,凡是有志于改革的人才都被委以重任,不少人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