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割据是指历史上中国明清两朝时期,各地方官僚和将领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在本地形成的一种割据局面。
在这个时期,地方上的官员和将领往往把自己的地盘当做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来治理,独立于朝廷的统治之外。
这种行为造成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分裂,使得整个国家长期处于分散、分裂的状态,国家统一和稳定得不到保障。此外,这种局面也滋生了各种矛盾和冲突,成为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之一。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一、藩镇割据的起因: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由于均田制瓦解,建立于其基础上的府兵制亦随之瓦解,开始实行募兵制,募兵制的恶性发展形成了藩镇割据。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其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着,经常以一个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藉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二、藩镇割据关的影响: 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吐蕃、回鹘、西夏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吐蕃甚至与中原汉族政权发生过对立冲突,使得陇西一带丧失大半。唐宪宗初年税户比天宝年间减少四分之三,对唐朝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而藩镇之内,征兵重敛,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