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晴》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67年(大历二年),在安史之乱后,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诗中描绘了久雨初晴后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喜悦之情。
《晴》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冬天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当时诗人居住在夔州云安(今属重庆),其时国家正处于安史之乱中,内忧外患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痛苦。这首诗通过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关心。
诗中“久雨乍晴”点明了诗人写作的背景,即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后终于迎来了晴天。“气爽润衣裘”描绘了雨后空气清新,使得衣服也变得干燥舒适。“小楼一夜听春雨”描绘了诗人听到微雨声的感受,暗示了春雨的滋润和生机。“深巷明朝卖杏花”则描绘了明早深巷里卖杏花的场景,寓意春天的到来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寓言般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通过描绘雨后初晴的景象,也表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