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瓘书论原文如下:
"昔庖羲氏画卦以立象,轩辕氏造字以设教。至于尧、舜之世,则焕乎有文章。其后盛于商、周,备夫秦、汉,固其所由远矣。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若乃思贤哲于千载,览陈迹于缣简,谋猷在觌,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无隐,斯可尚也。及夫身处一方,含情万里,拔志气,黼藻情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
译文如下:
"以前庖羲氏通过画卦来确立象征,轩辕氏通过创造文字来实施教化。到了尧、舜的时代,文章则焕然一新。自此以后在商、周时期得到盛行,秦、汉时期得以完备,这些都是由于他们的根源深远啊。文章的作用必须借助于书写,书写的特征期望符合道义,所以能够发挥文字作用的莫过于书写。如果能够在千年之前思考圣贤的智慧,在缣帛简牍上阅读过去的遗迹,谋略之士的面目就在眼前,他们的事业辉煌灿烂,言论洞悉人心深处的想法,使百代之后无所隐瞒,这是非常值得崇尚的。至于说身处一方,怀着对万里的深情,抒发志向抱负,表达情感灵魂,翻阅封缄的遗迹,欣然如同见面交谈一般,这也是令人感到快乐的。"
张怀瓘的书论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笔法之妙,毕究其理。汉末张芝尤善草书,时人云圣草。世传云,草圣秘授笔法九势。汉末伯英受于神人,伏其精学,遂有书名。虽损益其所师,亦异矣哉!承索书迹,亦告劳已。羲之顿首再拜。
译文:
晋朝的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他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头中发现了一本前代书法论著的秘本,就偷偷地阅读。父亲问:你是从哪里得到我保藏的秘本的?羲之笑而不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的方法吗?父亲见他年纪小,恐怕不能保守这个秘本,就对他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笔法的精义。汉朝末年张芝最擅长草书,当时人们称他为草圣。世人传说,草圣用笔的方法有九种。汉朝末年书法家伯英向神仙学习书法,费尽心力,于是有了书法名声。虽然他损益了他所师从的人的书法(指张芝),但是也有不同啊!羲之请求看一看你所写的书法作品,我也可以告诉你一些劳累的情况了。羲之敬礼叩拜两次。
以上是张怀瓘书论的原文及译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