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所进行的艺术加工再创作。它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故事以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为开端,朝廷为平乱而发布榜文,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义,共同投身到救国扶危的事业中。随后,董卓入京掌权,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其残暴行为引发多方愤慨。曹操假借圣旨之名,召集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最终在司徒王允的连环计下,董卓被除。
然而,十八路诸侯各怀异心,联盟开始分崩离析。袁绍欲谋取传国玉玺,联合刘表将孙坚杀死,并在界桥之战中击败公孙瓒,成为北方最强势力。同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许昌建都,并运用军事和政治手段除去了袁术、张绣、吕布等人,展现了非凡的治国才能。
刘备在汝南战败后,投奔荆州刘表,并在其庇护下积蓄力量。随后,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之后,刘备夺取益州,建立蜀汉;曹操之子曹丕篡汉称帝,建立曹魏;孙权在江东亦称帝,建立东吴,三国格局正式形成。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中包含了诸多著名的战役和事件,如诸葛亮北伐、七擒孟获、空城计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结束了这一时代的纷争。
《三国演义》不仅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还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国演义为我国明代著名文学家罗贯中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小说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到三国统一,描述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