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效率,也称教育投资内部效益,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等。它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或消耗的程度,或指取得同样质量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越少,其效率就越高。反之,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越多,其效率就越低。总之,是教育投入与教育直接成果产出之比。 教育经济效率构成包括财力利用效率构成、个人资源利用效率构成和物力资源利用构成。其中财力利用效率构成一般由两大部分构成,即用于个人消费部分和公用消费部分,个人消费部分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学生助学金和资金等,公用消费部分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出差补助费和其他费用。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由教授者和受教育者构成及他们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各种人员之间的比例结构;物力资源由学校固定资产和材料、低值易耗品构成。 教育经济效率的指标有很多种,用于操作的指标体系有以下几种:
①教育成果数量指标。这一指标是指学校培养的在校学生数或毕业生数。计量时必须假设所培养的学生质量是相同。计算公式为: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成果数量(学生在校生数或毕业生数)/教育资源消耗(全年费用总额)
②教育成果质量指标:是指对教育投资取得的质量好坏进行考查,可在学校不同时期,或不同学校校际在校生或毕业生质量进行比较,计算方法为: 人才费用质量系数=(学校)(班级)(毕业生)平均质量/(学校)(班级)(毕业生)平均费用
③教育投资人才资源利用指标是一定的教育人员在一定时间内培养人才的多少。其计量公式为: 学校人才资源利用效率=年在校生数/校本部教职工人数×100%
④教育投资物力资源利用指标:教育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是指教育活动物化劳动的占有和消耗程度。其利用指标有: 年物力资源利用效率= 年本校生总数/年固定资产总额×100%×折旧率+年低值易耗品与材料消耗总额
⑤ 教育财力资源利用指标:学校财力有三种形式四个环节即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校长资金三种形式;收入、分配、使用、结算四个环节,公式为: 年平均费用消耗额=年教育经常费总额/年在校生总数 培养一名毕业生人均消费额=学制期各年费用和/学制期各年在校生总数×学制期 年用于校内活动预算外资金消耗=年预算外资金总额/年在校生总数 年校长基金人均消耗额=年校长基金消耗额/年在校生总额 教育经济效益 是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或者通俗地说,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到的国民收入加以比较,所的的国民收入抵偿教育投资的余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