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琰(?—216年),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县)人。东汉末年名士,司空崔林从兄,丞相曹操谋士。
相貌俊美,生有一部虬髯,很有威望。初随袁绍,拜骑都尉。曹操平定河北,以为别驾从事,十分敬畏,迁东曹掾。曹操晋封魏公,以为魏国尚书,迁中尉。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通信杨训,被曹操认为有不逊之意。坐罪下狱,为曹操所赐死。
崔琰(?-216年),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德州武城东北)人。东汉末年名士,司空崔林的从兄,曹操帐下谋士。崔琰相貌俊美,很有威望,曹操对他也很敬畏。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崔琰在给杨训的书信中写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曹操认为此句有不逊之意,因而将崔琰下狱,不久崔琰即被曹操赐死。
崔钧,字州平,即崔州平(出《新唐书卷七十二 表第十二 宰相世系二(崔氏)》:盘生烈,后汉太尉、城门校尉。生钧,字州平,西河太守。),博陵安平人。太尉崔烈(字威考)之子,议郎崔均(字元平)之弟。钧少交结英豪,有名称,历任虎贲中郎将、西河太守。献帝初,钧与袁绍俱起兵山东,讨董卓。后与诸葛亮、徐庶等人相善,与石广元(名韬)、孟公威(名建)、徐元直(名庶)为“诸葛四友”(但从史书记载崔钧并未与孟建、石韬有所交集)。当时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时人大都不认同,只有崔钧与徐庶认为诸葛亮确实可比。之后徐庶、石韬、孟建三人均在魏国为官,诸葛亮则为蜀汉丞相,而崔钧本人则下落不明。其兄崔均元平则一直想要报父仇,不久因病去世。崔钧的后代是博陵崔氏中的博陵崔氏安平房。